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史課程應交叉選用不同國家之課本授課,以避免立場偏頗

提議者 高中生

已附議19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81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1-11-07
檢核
2021-11-08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不通過
2022-01-07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研究歷史,必須要多方汲取不同的立場,比較不同的觀點及其產生原因,並進一步分析其因果緣由後,才可對於該歷史事件有較全面的了解。且由民國九十二年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課綱)可得知,臺灣的歷史教學目標已從「把學生視為接受既定知識的對象,傳遞有用的知識以 提振學生的民族精神」,逐漸轉為重視「引導學生瞭解歷史知識的本質」以及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多元性」、「多重的因果關係」等概念(劉曉芬,1990;教育部,1994, 2003)。

 

但實際觀察目前台灣之歷史課本僅由台灣地區之廠商負責編寫發行,雖然有經過政府審核,但仍免不了立場的偏頗。《課程綱要》中,規定了各版本教科書必須要有共同的範圍和標準,編好的教科書還需送交台「國家教育研究院」審定,且經常是審查委員的審查意見成為唯一的修訂標準,並不能全然地達到客觀。

 

且對於同一歷史事件,不同國家的立場也不完全相同,提出的解釋也就有所差異。例如關於清末太平天國事件,台灣將其定性為一場「動亂」,但大陸教科書對其極其推崇,不僅將其定性為「起義」,推至「反侵略、求民主」的高度,還稱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為「幾千年來我國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跟太平天國運動一樣,對歷史上多起類似事件,兩岸教科書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定性。在台灣,推翻明朝統治的李自成被描述為「流寇」,在大陸,李自成則是「得到了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農民領袖。(周衛 & 王凡 BBC中文記者)不同的解釋方式關乎於各國國情不同,想傳達的資訊也不一樣,故我主張學校課程應多方採用不同國家的歷史課本為我國歷史教材,提供學生最完整的觀點,採納藉此互相比對看待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立場,幫助學生建立獨立、批判的思考方式

 

 

 

 

 

 

 

 

利益與影響

此舉可以增加老師教授歷史事件時的客觀性,也可以使學生藉機了解不同國情及其立場,幫助學生建立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符合108課綱要求。

 

可能的困難:

1.可能加重學生負擔,但對於追求相對全面的知識,而不是被一方的說詞影響,我認為我們應該抱持求真的精神,不應因為惰性而選擇苟 且

2.對於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立場的國家極多,該如何引用課文?我認為可以先從台灣及大陸兩地開始做起,因為兩地不但生活圈相近,文化也相對接近,歷史也極大程度地相互影響,藉由對比兩國,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歷史事件的全貌。

 

(以上淺見,供大家參考!)

 

0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