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少年事件處理法針對惡意行兇可有例外條款,若惡意重大由國民法官判斷轉送成人法庭審理

提議者 南爸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2023年12月新北國三生割頸案震驚社會,涉案未成年加害者「乾哥」郭姓男子與「乾妹」林姓女子分別被判9年與8年有期徒刑,引發被害者家屬及公眾強烈不滿。家屬質疑《少年事件處理法》過於寬容,感化教育與減刑機制讓兇嫌未受應有懲罰,甚至在法庭上對家屬怒目相瞪,毫無悔意。此案暴露現行少年司法在處理重大惡意犯罪時,未能充分回應社會對正義的期待,輕判可能變相鼓勵未成年人趁年幼犯重罪,凸顯修法必要性。

少年事件處理法產生的漏洞

❌ 過於寬鬆的刑罰限制:法律將未成年人刑罰上限設為12年6個月,即使犯下蓄意兇殺,也無法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對於惡意傷人致死案件,如割頸案僅判8、9年,公眾認為與罪行嚴重性嚴重脫節,難以服眾,導致「免死金牌」的質疑。

❌ 減刑機制的過度寬容:感化教育與表現良好可進一步減刑,意味著惡意傷人者可能提前釋放,缺乏對被害者家屬的正義補償。例如,家屬在割頸案中痛批兇嫌毫無悔意卻可減刑,令人無法接受。

❌ 未充分考量被害者權益:司法重心放在少年矯正,忽視被害者家屬的心理創傷與訴求。如要求家屬證明心理創傷的不合理要求(割頸案案例),讓人感到司法冷漠,無法平衡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權益。

❌ 缺乏針對惡意重罪的彈性機制:現行法未針對蓄意、惡性明顯的傷人案件設例外條款,導致所有未成年案件一刀切處理,無法回應社會對重大犯罪的嚴懲期待,特別是當兇嫌如郭男般態度惡劣時,更顯制度缺陷。

❌ 最可怕的是『未成年』將變為黑幫主要吸收對象,透過未成年犯下重型來脫罪!

倡議修法建議:

📣修法內容:新增條款,規定情節重大、惡意明確的案件(如預謀殺人)可轉送成人法庭,適用成人刑法。

📣程序設計:設立專門審查庭,由3名專業法官與6名國民法官組成,依據犯罪動機、心理評估、社會危害性等標準投票,2/3以上同意即可轉送。

配套措施:

🔐為國民法官提供青少年心理學與法律培訓,確保判斷客觀。

🔐引入心理學家、社工等專家,提供專業報告輔助決策。

🔐制定明確轉送標準,避免恣意裁量,確保司法一致性。

🔐試行與監督:初期試行於重大兇殺案件,定期檢討執行成效,調整適用範圍。

 

利益與影響

利益

✅提升司法公信力:國民法官參與反映民意,緩解對少年司法輕判的質疑,增強民眾信任。

✅遏止未成年人犯罪:轉送成人法庭提高懲罰力度,降低未成年人被利用年齡犯重罪的動機,提升社會安全。

✅保障被害者權益:回應家屬正義訴求,允許量刑參與,促進社會和諧。

✅促進民意對話:縮小司法與公眾認知落差,推動更符合民意的法律改革。

影響與挑戰

•  司法一致性挑戰:國民法官可能因缺乏專業導致判斷不一,影響公平性。因應:制定明確標準,提供培訓與專家輔助。

•  未成年人權益風險:重刑可能違反矯正初衷及國際規範。因應:限於極端惡性案件,保留感化教育。

•  社會輿論兩極化:支持正義與反對過嚴懲罰的聲浪並存。因應:公開聽證凝聚共識。

•  司法資源負擔:培訓與審查庭增加負擔。因應:試行限於重大案件,增加預算支持。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