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先生
已附議6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94個附議
你是否總覺得自己英語不夠好?想像一下,如果和外國人講英語,你會緊張嗎?會不會為自己的英語程度說sorry?會不會認為台灣人學英語,學得再好也比不上母語是英語的美國人?外籍教師教英語是否一定比本國老師好?證明英語能力的最佳方式是透過全民英檢、多益與托福的檢測?
為英語所苦 源於自卑心態
上述第一段的問題是和「英語崇拜」的心態有關,第二段的問題則反映了「英語焦慮」的一些癥狀。面對這些問題,若你能理性、自信且不帶偏見的思考,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但是相信讀者會同意,多數台灣人的大部分答案卻是肯定的。這種崇拜與焦慮源自於自卑心態,也是我們為英文學習所苦的根本心理因素。
現任閣揆賴清德在擔任台南市長時(今年8月初)的一番談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說陳金鋒在小聯盟表現傑出,「可是他到大聯盟去為什麼打不好,是技術嗎?不是,我認為他是英語的問題,英語有問題,所以沒辦法跟隊友很親切的投球交流,所以總教練講什麼他聽不懂,他講什麼聽不懂(因此)要透過翻譯。」引發爭議後,賴市長出面澄清,表示自己的談話被誤導,但也強調「即使他的棒球技術那麼好,可是身在美國,因為語言的溝通不好,影響他專業上的表現。」
事實上,無論在大聯盟或小聯盟,球員都需要和教練、隊友溝通,但面對不同層級的對手,多少美國球員也和陳金鋒一樣,表現會有所落差,足見這並非是英文的問題。
法定官方語 台灣未曾制訂
台灣人的英語崇拜與英語焦慮,還有更顯著的例子:2015年台南市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並成立專屬辦公室,希望在10年內讓台南「百分百雙語化,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不過,台南並非第一個提出這項政策的政府單位。早在2002年,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就公開表示要把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2003年行政院長游錫堃也宣示10年內要讓英語成為台灣的官方語或準官方語。但10年早過去了,一切卻是船過水無痕。
「官方語」是政府使用的法定語言,也是公民和政府互動的法定語言。雖然台灣的「國語」(語言學家稱為「台灣華語」),已是實務上的官方語,但是我國尚未有法定官方語。在這種前提下,推動英語為官方語,不是很荒謬嗎?台灣從未被英美殖民,卻推動英語為官方語,正反映了自我矮化、自我殖民的心態。
英語很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英語不重要嗎?當然重要!可是價值觀、道德、母語、中文、邏輯、專業素養都比英語更重要,不是嗎?當今世界的全球化是前所未見,在可預見的未來,英語勢將維持其全球共通語(lingua franca)的獨特地位。根據一項調查估計,目前網路的網頁資訊約有51%以英語呈現。不過,英語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下降;2000年時,英語網頁占比超過8成,後來有越來越多的內容著重在地議題和個人表現,並以在地語言呈現。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歐雷威教授(Aurelijus Vijunas)能流暢的聽說讀寫母語立陶宛語及英語、俄語等6種語言,且能閱讀華語、挪威語等7種語言。十幾年來,他觀察台灣的英語現象,曾感慨的說:Most people badly mis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place of English in our life, and are spending thousands on it.(多數人嚴重誤解英語在我們生活中的價值與地位,並為此付出大筆金錢。)
英文好,但道德與價值觀偏差,恐怕危害更大。英文好,但是母語、中文不佳,還算是台灣人嗎?違反邏輯思維的言論,無論是哪一種語言,都是廢話。在各行各業中,專業訓練的重要性都超過英文,即使是英文老師也不例外。這也是為什麼不管陳金鋒的英語好或不好,台灣人同樣都敬重他。
英語很重要,但我們必須不卑不亢的看待。不幸的是,「百分百雙語化,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的政策方向卻是又卑又亢。
母語、國語與英語相衝突?
台灣要能不卑不亢的看待英語,首先必須能不卑不亢的看待「國語」和台灣的各種本土「母語」。對於台南市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語言學家也是前台灣師大台文所所長李勤岸曾在臉書做出以下評論:
愛爾蘭被英國人統治了七八百年,一旦獨立就改訂定愛爾蘭語做為第一官方語言,英語做為第二語。我們被英語統治多久?被華語統治多久?所以台灣的本土語言都沒有地位?占台灣人口將近80%的台語都沒有地位?台灣人的領導人難道是頭腦太好了嗎?
李教授的臉書貼文原本以台語書寫,上面是我的翻譯,其原文如下:
愛爾蘭hōo英國人統治7、8百冬,隨獨立就改訂愛爾蘭語做第一官方語言,英語做第二語。咱hōo英語統治偌久?hōo華語統治偌久?所以台灣ê本土語言攏無地位?占台灣人口強beh 80% ê台語攏無地位?台灣人ê頭人敢bē頭殼傷好去ah?
從李教授的質疑裡,讀者可以推測出在他的價值觀中,台灣應該以什麼語言為第一官方語、什麼語言為第二官方語嗎?你認同他的看法嗎?實際上的困難會是什麼?
英語比母語重要?
對於一個阿美族的學生來說,阿美語和英語哪一個比較重要?應該如何取捨?台灣的「母語」一般公認有台語、客語與原住民語,同樣的問題讀者也可以問問自己。一個族群若是失去了母語,這個族群的靈魂還存在嗎?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相較於英語,母語獲得的重視可說少之又少。這樣的情形持續下去,台灣的母語還能存活幾個世代?
此外,台灣人的共通語「國語」是不是台灣的母語之一呢?這個語言學家稱為「台灣華語」的語言,跟台語、客語一樣源自中國大陸,但經過多年的隔閡,已發展成台灣特有的語種,明顯不同於北京話或普通話。在本質上,台灣華語比較像是外來的熊貓,還是比較像在冰河期從北方進入台灣海域,現在已經成為台灣特有種的櫻花鉤吻鮭?如果是前者,其地位應該與英語類似;若是後者,其地位應與台語類似。
經濟比靈魂優先?
《聖經》上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靈魂,有什麼益處?」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曾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我們可以自問:「沒有英語,台灣能不能活?沒有靈魂,台灣想不想活?」
實踐大學教授陳超明就毫不諱言,推動英語為台灣第二官方語是一個經濟議題,要「把國家主體定位放在一邊」。台大教授彭文正也曾在自己主持的節目中呼籲,「我很希望台灣用英文當作國語,然後同時第二個國語就是台語,其實我真的很希望。」
慶幸的是,金錢與靈魂並非如魚與熊掌無法兼得,而是何者為先、何者為重的選擇。誠品的成功就是極佳的例子。華碩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誠品股東童子賢曾對吳清友說:「其實大多數的商業決策是哲學問題。」其實人生中大多數的決定都是哲學問題,也就是價值觀和道德的問題。
根據文化部最近公告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國家語言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什麼是「固有族群」?草案中並未清楚定義,甚至有立委建議將英語也列入考量。但文化部特別澄清,其立法精神在確保面臨傳承危機的語言及文化得以保存、復振及平等發展,「而非」指定「官方語言」。因此,即使該法案通過立法,台灣依舊沒有法定官方語。
台灣人的靈魂是啥物?
今年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我有一門課是「台灣的語言和語言價值觀」。在問答時間裡,有名學生以台語提問:「請問教授,台灣人的靈魂是啥物?」我這個外省囡仔用我不甚「輪轉」的台語回答:
「這个問題你要回答,我無法度替你回答;因為我的世代對不起你的世代,阮無留hōo恁一个完整的靈魂。」
英語能力是現今最被重視的語言,英語能力是必須的嗎?比其他語言優美嗎?英語成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都是政治經濟高人一等嗎?證明英語能力需要透過檢定嗎?英語重要但最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