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Superdanby
通識課程原先用意是要讓大學生具備多元能力,進而能將自身所學結合並應用在各領域,但是在現今的體制下,將通識學分列為畢業門檻不僅常常無法達成目的,而且還會拖累許多想進修自己的學生。
Q&A:
1. 為什麼將通識學分列為畢業門檻無法讓許多大學生擁有多元的能力?
想要學好任何東西都是需要本身有心想學,強迫學生去學自己沒興趣的課程,只會讓多數人產生應付的心態,對於往後並沒有助益,並且浪費了人生美好的時光。
2. 通識課程不是很多元嗎? 為什麼會沒辦法選到自己有興趣的課程?
(1) 每個人興趣都不一樣,通識課程固然多樣化,但是不一定能涵蓋到大家想學的東西。
(2) 畢業門檻的通識學分有一定的數目,就算自己有喜歡的課程,也時常沒有那麼多學分。
(3) 課程人數限制,就算想選也不一定選的到。
3. 通識課程還有沒有其他為人詬病的地方?
通識課程本質上只會教淺層知識,對有興趣的人來說教太淺了,對於沒興趣的人來說更是浪費時間。
4. 為什麼通識課程會拖累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想學的知識、想發展的能力,而這些過程是需要大量時間堆砌而成。通識學分的畢業限制實際上會造成學生必須浪費時間去學自己不想要也不需要的知識,並且大量壓縮自我學習的時間。
5.是否應該廢除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理念出發點是好的,只是現行體制並無法達到原先預期的目標。許多通識課程還是能讓學生學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因此不應該廢除。
解決方案:
強制要求大學不得將通識學分列為畢業門檻,但不需廢除通識課程。而原先的通識學分可以併入自由選修學分或另作處置。
大學生能夠得到更多自由運用的時間來學習自己真正想要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可以拿多餘的時間去學自己或其他系上有深度的課程,亦或是從網路上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
舉例來說,因為現在的社會進步非常快,在學校正課所得到的知識往往已經遭到社會利用殆盡,甚至是淘汰掉了(不過這些基礎還是必須學習才有辦法奴駕更先進的知識)。如果還必須要花大量時間休息對自身無益的通識課程,勢必造成競爭力的相對弱勢。
因此這個改變對於學生與未來的社會有相當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