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光頭
檢核未通過
目前我國入境並未全面進行篩檢,即使隔離14天,未有症狀者即形成防疫漏洞,縱使有說法為已隔離14天無症狀患者已無感染力,但站在科學角度出發,即便為無症狀患者也該檢測其體內活性病毒量已確保其無感染力且後續進行追蹤, 否則將置我國人民於潛藏危險之中, 因此提案入境須全面進行篩檢不論身份、地位、國籍, 應進行免疫抗體檢驗及RT-PCR之檢驗, 且RT-PCR之陽性應由CT 35修改為CT37, 以較嚴格方式進行檢驗, 以學理上來說, 若受檢者未感染, 在引子專一性足夠狀況下, 即使PCR擴增循環數提升至40 cycle也不該會有陽性訊號出現, 即使有陽性訊號出現也可藉由定序結果比對序列確定是否為Covid-19感染, 而RT-PCR靈敏度又高於免疫抗體檢驗約1000倍, 意味著即使免疫反應即使為陰性, 也可能於RT-PCR中檢測至陰性, 而目前CT設為35代表其檢驗較不嚴苛. 與CT 37相差約2^2的病毒量, 因此若病毒量於CT 37恰好可真測到時, 以CT 35則會誤判為陰性, 根據上述應該將檢驗標準提高。 且應於隔離期間之後期, 待病毒有足夠時間擴增並引起免疫反應時再進行篩檢, 而非僅篩檢有症狀之被隔離人士,勿將台灣民眾之安全置於政治考量之後。
RT-PCR靈敏度約為免疫抗體檢驗之1000倍。因此:
免疫抗體檢驗為陽性情況下, 且非為偽陽性. 則RT-PCR必然為陽性。;
免疫抗體檢驗為陽性情況下, 且為偽陽性. 則RT-PCR應該為陰性。若有訊號可以Sanger定序法得知其是否為Covid-19之序列。;
免疫抗體檢驗為陰性情況下, 且為陰性. 則RT-PCR可能為陽性或陰性。必須進一步檢測。承上若RT-PCR為陽性, 則以Sanger定序法得知其是否為Covid-19之序列。若RT-PCR為陰性, 在隔離14天之前提下, 應有足夠時間使病毒擴增複製, 因此可大致確認為真陽性, 但必須列入追蹤以免後續仍有症狀產生。;
免疫抗體檢驗為陰性情況下, 且為偽陰性. 則RT-PCR可能為陽性或陰性。必須進一步檢測。承上若RT-PCR為陽性, 則以Sanger定序法得知其是否為Covid-19之序列。若RT-PCR為陰性, 在隔離14天之前提下, 應有足夠時間使病毒擴增複製, 因此可大致確認為真陽性, 但必須列入追蹤以免後續仍有症狀產生。;
以上推論皆以檢體未交叉汙染狀況下而定, 因此應該全面普篩以確保無境外移入個案包含無症狀患者移入國內社區造成潛藏的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