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予以學生及勞工心理健康假

提議者 Mlidy

已附議67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33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3-07-15
檢核
2023-07-17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不通過
2023-09-15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一、提案內容

將心理健康假納入現行請假別中。學生或勞工因心理或精神不適,可申請心理假,無需檢附證明文件,每年至多請假十二日為限。

隨著台灣自殺年輕化議題的浮現(衛生福利部,2021),凸顯心理健康政策刻不容緩。心理健康假的實施可從小培養學生們心理健康素養,鼓勵學生們勇敢說出心裡的不舒服,建立學生們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勇氣,並強化心理健康意識與養成心理健康識能。


此外,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5至64歲職場族群自殺粗死亡率長年高達45%以上 (衛生福利部,2021)。勞工的工作壓力不亞於學生。在工作上常會伴隨負擔過重、業績壓力、競爭壓力、時間限制等等,對勞工來說都會造成心理上一定的壓力,長期累積甚至也會影響到工作表現。員工的身心健康與與企業績效密切相關,良好的身心健康能夠使人保持更高教的工作效率。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也有較好的表現、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隨之提高。


二、參考案例


國外:
美國奧勒岡州已簽署由學生自發提案的「美國心理假」法案,學生能請「心理健康假(mental health days)」的方式來自主調整心理狀態,從小培養學生自主健康管理的素養與識能。此外,美國猶他州、緬因州、科羅拉多州及維吉尼亞州接連通過這項法案。
英國、荷蘭、紐西蘭和葡萄牙的勞工假規定病假類別中,包含了心理不適這個原因。

國內: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於民國110年5月5日109學年度第2次學生事務會議,修正通過新增「心理不適假」的假別,並搭配導師關懷與諮商介入等相關配套措施,協助學生健康調適。國立成功大學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也分別於111年12月16日和112年3月29日通過修訂學生請假規則,新增「心理(調適)假」列入請假種類。學生因心理或精神不適,可申請心理假,無需檢附證明文件,每學期至多請假五日為限。

 

利益與影響

 

一、 背景

(一) 衛福部(2020)指出:平均每11人就有1人看過身心科或精神科,因各種身心疾病導致失眠而用藥的人口多達381萬人,一年共服用11.25億顆鎮靜安眠藥。這樣的使用量,較2016年國人年使用8.53億顆安眠藥,增加約32%。

(二) 立委邱臣遠2021年8月23日指出,臺灣僅有22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每間需服務106萬人;而衛福部「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中,人均預算低於一碗泡麵價錢,不到27元。

(三) 世界經濟論壇於(2018)指出:心理疾病在世界個國家呈上升趨勢,預估2010年至2030年全球經濟可能損失高達 16兆美元。

(四) 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social economic burden),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憂鬱症也是所有造成失能(disability)疾病的第一名。憂鬱症在台灣一年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已逾350億元新台幣。


二、 緣起

(一)WHO宣示「沒有心理健康,就不算健康」,且心理健康為基本人權。

(二)蔡英文總統「五大心理健康行動」政見,提及國家級心理健康計畫。

(三)《精神衛生法》、《自殺防治法》及《衛生福利部組織法》規定,推動心理健康政策及方案之規劃、訂定及宣導事項等。

(四)《學生輔導法》依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第7條第4項規定,學校得視學生輔導需求,彈性處理出缺勤紀錄或成績考核,並積極協助其課業,不受請假或成績考核相關規定之限制。如學生接受輔導,學校得視情形彈性處理出缺勤紀錄或成績考核。

(五) 依《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第 二十四 條,學生請假別,分為公假、事假、病假、生理假、婚假、產前假、娩假、陪產假、流產假、育嬰假及喪假。當我們心理生病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可否有心理健康假的選項呢?

  (六)    勞動基準法相關假別中,假別分為例假、國定假日、特別休假、婚假、喪假、普通傷病假、公傷病假、事假、公假。我們心理生病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可否有心理健康假的選項呢?


三、目的與效益

(一)提升心理健康素養。(二)倡導與促進心理健康政策。(三)提升心理健康覺察敏感度。(四)促進幸福感提升。(五)強化自殺防治初級預防工作。(六)促進心理健康。(七)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八)減少心理疾病汙名化。(九)促進心理疾病正常化。

 

四、目標族群

  全體學生及勞工。

2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