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吳凱特
已附議75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25個附議
「辦桌一詞其實是台語發音,是一種展現台灣在地文化的宴席,由廚師到客戶所指定的地點備餐,並安排完整服務。以前辦桌常會利用黑松汽水的廣告帆布搭建場地,因此辦桌也被暱稱為黑松大飯店。辦桌通常是為婚喪喜慶等大事舉辦,設宴時間、地點因主辦人而異。由於辦桌在場地與布置的經費支出不多,經費主要都會展現在豐盛的菜色上。主辦人為了炒熱氣氛,也常會在活動場地搭設舞台,請表演團體到場唱歌跳舞。台灣的辦桌起源可以追溯至清代,隨著福建、廣州的先民一起到台灣,不過當時只有富裕人家有能力辦桌。日治時期,許多餐廳、酒樓業者開始承包到府辦理宴席的服務,辦桌菜色於是融合日式飲食,生魚片便是經典的案例。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外省菜系也在辦桌上可見,台灣辦桌菜單更加多元豐富,不只融合台式、日式、中式菜系,近年來甚至加入西式菜色。」(實習記者:吳柏漢 / 核稿編輯:廖梓鈞)
從而,將台灣的辦桌文化申請登錄世界遺產,所帶來的利益與影響,可概分為對外/對內2大面向。
一、對外 - 讓世界更認識台灣 :
台灣的辦桌文化融合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生活印記,並在時間推移下,形塑自我獨特且深厚的底蘊。而這種底蘊是其他國家所沒有而專屬台灣的特色。因此將台灣的辦桌文化申請登錄世界遺產,將讓世界更認識台灣。
二、對內 - 為我們國家建構共同的生活記憶 :
台灣的辦桌文化以「飲食」為載體,藉由婚喪喜慶、大宴小酌的社交模式具體呈現。不僅貫穿時空,亦乘載不同族群在土地上的生活點滴。雖因都市化使辦桌在我們國家不同的城市以殊異的樣貌呈現。但就在這些殊異的樣貌裡,使參與其中的人們彼此交流,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沉浸在同個時空裡感受當下。這樣的彼此分享正是取得共同生活記憶的不可或缺。因此將台灣的辦桌文化申請登錄世界遺產,將在我們國家內部建構共同的生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