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Yen
檢核未通過
於今日(4/1),中央疫情管制中心公布2022年自1月到3月的新冠肺炎統計數據,令人訝異的是,在三個月當中共1,266例本土案例,只有中重度以上個案3名,99.76%的確診者為輕症。雖然80至90歲的確診者的死亡/重症率達到10%,但在總計確診人數只有10位,樣本數極小的情況下,絕大多數長者正面對的威脅也被打了個問號。
目前臺灣優秀的疫情表現、如此低的死亡率皆可以歸功於醫療人員與疫情管制中心人員的努力,以及社會大眾的自制力。我們了解這三年來,疫情爆發對於臺灣人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已造成極大影響,貿然開放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然而,想要避免風險勢必會有機會成本,在全球經濟逐漸恢復的季節,臺灣若故步自封,對於機會正當頭的金融業、科技業,以及各產業、學術界的國際交流活動,準備好的人才與技術將無法被看見,我們也會在短時間內沒辦法追上國際的趨勢,對臺灣產業轉型與升級非常不利。避疫的機會成本正上升,臺灣近年的經濟榮景若想延續,似乎也該考慮放寬人員移動的限制。
臺灣準備好了,在兩劑疫苗覆蓋率達78.32%,追加率達50%,特效藥也充足的情況下,我們的防疫泡泡已經非常堅固,搭配目前毒性漸弱的變異,對於大部分國民的風險似乎就像日常的感冒般;因此,我們強烈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來達成防疫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邊境鬆綁
立即鬆綁隔離規定,對於以完整施打三劑疫苗的人員,以自主健康管理為主。於抵台前或抵台後的PCR測試規定可以理解,但應開放酌情以抗原、快篩取代(PCR的高昂價格對弱勢或普通家庭會造成不小的負擔),在全球疫情消滅或常態化時也應立即解除。
#輕症不隔離
以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於確診COVID-19時不需隔離,只需自主健康管理,將醫療資源回歸給更需要的族群。再過一陣子後,我們也希望可以實施 #輕症不檢測 從另一個角度想,在普通感冒時,也不會幫每個人做病原檢測吧。
#放寬集會活動與場域規定
開放集會活動人數限制,確實實施疫情常態化措施。對於口罩規定,我們認為除了在醫療場所戴口罩,保障醫療人員的健康以外,其餘場合皆依照人民的自由意志決定。
想對政府說的話: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皆非常配合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措施,對於醫療人員,心中也只有感謝。然而,在聽到部長一直強調疫苗覆蓋率不足、香港案例並推遲臺灣疫情轉型進度的說法,實在是有些無力感。其一,我們很常在網路上聽到,未接種疫苗的人發表不會怕、疫苗陰謀論的言論,政府也早已宣導疫苗接種的重要性。若此時還因為那些人,持續損害已接種疫苗的人的權益,將讓我們這些一直相信打了疫苗就能享受自由的人失望,且這些防疫管控政策於此時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呢?是值得我們思考、衡量的點。
其二,香港案例與臺灣本質上有許多的差異,疫苗接種率、接種的種類,都跟臺灣挺不一樣,還請部長與衛福部切勿汲汲營營於目前臺灣的抗疫成就,因為很顯然的,抗疫成功的定義似乎正在轉變。綜合以上,我們認為 #邊境鬆綁 為目前最需立即執行的目標,而在持續衛教、心態建立,與最後的疫苗宣導以後,希望於暑假前後,那些已打了三劑的人們可以自由呼吸。在多方探索之後,我們確定這些意見沒有只在同溫層發生,因此還請有關單位好好考慮。
利益:
成功追上世界腳步,靠著高疫苗接種率、特效藥充足,與過去人民與醫療人員的努力,達成真正的臺灣版抗疫成功。
達成過去對政府疫苗與抗疫政策非常服從的人民的期望,發揮疫苗的價值。
確保臺灣政府對新冠疫情的看法常態化,不因風險趨避花費極大成本(例如:人才外流)與犧牲人民自由。
影響:
對於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民,將不會有太大影響,根據中央疫情管制中心的最新資料,重症率極低,若確診幾乎可以視為一般感冒。此外,若必要,於醫療院所維持佩戴口罩規定確保醫療人員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