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黃核統
檢核未通過
建議除了語言課程、特定課程以外,禁止老師強制使用外文(通常是英文)教科書,甚至以外文(通常是英文)當考題語言。
我國官方語言是中文,但很多老師上課卻很愛採用外文書(通常是英文書),造成可能很多學生看不懂,所以:
1.學生狂查字、翻譯。
2.學生只看「應該是重點」的文章段落,或「看圖說故事」。
3.看了幾個小時才發現是「課前基礎」或很像正式章節的「編者的話」。
4.「中等」英文程度的學生,要花閱讀用中文寫的教科書的兩倍時間理解文字意思,花更久時間理解前後段落連貫、更深層的意思,好幾倍的時間學會。
5.學生自己買中文翻譯本,但昂貴的外文書夠花錢了,額外買翻譯本又多一筆錢,而且有些翻譯翻得不好,像是把「發電廠」翻成「動力廠」。
6.學生學得慢,老師教得慢,一本超過1000元,超過1000頁的書,一學期上不完,畢竟又不是大家都美、加、英、紐、澳的國民。
1.老師不能隨便假設所有學生的英文程度。對一些學生來說,用英文寫,跟用日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俄羅斯文、馬雅文、古埃及文、希臘文、「大篆」寫的教科書、考題,是一樣的。「為什麼要用不懂的語言學不懂的東西呢?」
2.學生學得比較快,老師才能教比較快。不需要翻譯、慢慢理解表意、慢慢連貫各段落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能快速找出重點。明明中文可以快速把幾成的廢話去除,換成英文卻要一直翻譯。
3.學生會比較願意讀完。學生不需要花20倍的時間做同樣的事,讓學生讀不下去,就好像明明可以坐車,老師卻要學生騎腳踏車一樣。
4.用英文書沒有比較先進多少。雖然很多英文書翻譯需要一兩年,就算落後美國一兩年,總比花10倍以上時間學不精通好多了,而且很多知識早就在國內非常普及,通常一本英文書可以說有95%以上的內容用中文書就可以了,因為都是舊的。
5.用英文書不會比較有國際觀。用中文不代表就沒有國際觀,用外文不代表就比較有國際觀,要不然把「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全換英文,就比較有國際觀嗎?教科書也一樣。
6.很多英文書價格高昂,也很厚重,一學期甚至一年上不完。
7.不是大家都是美國、加拿大、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國民,或有良好英語程度。
8.老師的教學自由並不足以強制使用英文教科書、試題。我國大部分國民的母語都不含英文,教學自由的前提是用「學生都精通的語言」。
9.提升國際競爭力。花幾倍,十幾倍,幾十倍時間,學不完整、學而不懂、學而不通、學不思考、學而不精,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10.不要說過去怎麼樣,現在還不是這樣,還不是怎樣;要看過去的問題在哪裡,如何改良?而「用『不精通』的語言是學習的一大障礙」,不只費幾倍時、幾倍力,學到皮毛,無法精通靈活運用,並且演變出新的,讓我國漸漸邁向先進國家,甚至是某個領域的先驅或領導。
「美國人不像我國瘋狂採用英文書般的採用中文書啊!不像我國瘋狂採用『一點都不精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