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階段
2017-03-16
已完成提案
檢核階段
2017-03-17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附議階段
通過
2017-04-25回應階段
(一)
同運者說,不推動性平教育的話,那該怎麼反性侵?該怎麼保護小孩?
這是似是而非,本末倒置的話術:
1、社會風氣敗壞,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是改善社會風氣,而非配合壞風氣來開放性教育課程;
2、社會犯罪率高,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是加強法律制裁,而非配合犯罪率來下修性教育內容;
3、社會人心不古、險惡多變,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是加強倫理道德教育,以求淨化人心…而非配合不當情況來擴大性教育學習。
號稱性教育知識豐富的年輕人們,為何墮胎和性病都比前人高很多呢!?
教育之目的在於端正和矯正,引領學生走上正確的方向,而不是盡在配合和妥協。
小孩不會因為學校公開傳授性教育,而讓自己更懂得謹慎小心…相反地,反會認為學校都在性教學了,而覺得sex也沒什麼,心理更為放鬆、開放而願意嘗試看看。
再者,學校教導學生自慰、墮胎、帶套、情慾是永恆的…等等這些事,很顯然的是鼓勵性質而不是阻止性質!
同運人士,喜用似是而非、冠冕堂皇之言論來為性解放課程包裝行銷,但不僅不能保護學生反而使學生更深受其害。
我們應當恢復昔日的「健康教育課程」,來取代現在的性教育,如同以往只在國一教學。我們應教導孩子要自我保護,不要縱慾隨意嘗試,方是對他們最大的保障。
====================================================================================
(二)
不能任由孩子天性!
孩子喜歡揮霍浪費,不代表我們就要順其意,而否定勤儉持家的重要性;
孩子喜愛放蕩遊樂,不表示我們就要任其行,而否定勤奮向學的必要性。
凡是人,自小難免就會有錯誤、有惰性、有不好的地方,所以我們才要靠教育來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就是因為任由小孩天性,容易讓他未來受害受傷,所以我們才有賴教育去矯正,輔助他選擇對的事情。
如果只要說「天性使然」、「這是天生的」這類的話語,學校就不該管他,反而要幫助他的話,那學校乾脆關掉好了!要學校做什麼?要教育做什麼?
怎樣的教育,是對小孩未來有利、對社會有幫助的?這不難分辨!
怎樣的教育,會對小孩較不利、對家庭社會容易產生負面影響?這不難搞清楚!
現在是怎樣?政府和學校聯手製造了問題小孩,卻還要讓他們頂著人權兩字,要法律為所有不當的事情圓融,要社會為他們讓步妥協…這不是天下笑話嗎?是非顛倒嗎!?
============================================================================================
(三)
應該以品德教育來取代性平教育:
1、同性戀不是第三性,無關性別平等。性向不等於性別,同志也是男生或是女生,因此多元性別應排除於性平教育法之外。
2、學校只要教尊重男生、尊重女生、尊重所有人,就可以涵蓋到尊重同志的範疇了。
3、如果真要教...也是教「禮義廉恥」,教「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教「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才對….如此即可提升人民的品性,培養對"任何人"以禮相待的目的。
須知,生活上被霸凌、被無理對待的不是只有同性戀!
所以請問,既然不是只有同性戀才會被歧視,那專為同性戀特別編定教材...有何必要性!?
===========================================================================================
(四)
兒童在成長過程,對異性本來就具有某程度的排斥,喜歡跟同性的同學做朋友,若在這時候講同性戀只會混淆他們視聽,搞亂他們的認知。
再者,同性戀是多難認識?需要從幼稚園到大學整整十七、八年的時間去學習認識同性戀!?到底是「認識同志」還是「同志養成」!?
1、提升人民品性與素質,降低犯罪率
2、改善社會風氣,維護良善價值觀
3、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之學子
4、維持社會秩序,促進公共利益
權責機關
主辦單位 教育部
回應日期
2017-06-21
回應機關
教育部
一、為落實品德教育的推動,教育部訂有「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以創新品質、民主過程、多元教育、全民參與、統整融合及分享激勵為原則,鼓勵各級學校及地方政府自行訂立品德核心價值,使品德教育深耕學校,且普及到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以孕育國民具有品德、重感恩、懂法治、尊人權之現代公民素養。
二、透過「全人性教育」概念,推動包含生理、心理、病理、倫理、法理與心靈等層面之廣義完整的性教育,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知識、態度、價值觀和技能。
三、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實有必要。
一、按憲法第7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次按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規定:「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為落實上開憲法規定意旨,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二、又依據「教育基本法」第2條規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目的包涵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對不同性別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三、有關品德教育的推動,教育部訂有「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著重「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之實踐及深耕,並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資源,結合家長、社區與民間團體的力量,並與性別平等教育政策雙軌併進,提升品德教育實施的深度與廣度,進而深耕臺灣品德文化。
一、本案提議涉及性別平等教育、性教育及品德教育政策規劃事宜,故分別於106年5月2日及5月17日,由性別平等教育、品德教育及性教育業務之主政單位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與綜合規劃司,提供相關參採情形與後續推動規劃內容。
二、教育部持續推動全人性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及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一、為落實品德教育的推動,教育部訂有「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以創新品質、民主過程、多元教育、全民參與、統整融合及分享激勵為原則,鼓勵各級學校及地方政府自行訂立品德核心價值,使品德教育深耕學校,且普及到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以孕育國民具有品德、重感恩、懂法治、尊人權之現代公民素養。
二、透過「全人性教育」概念,推動包含生理、心理、病理、倫理、法理與心靈等層面之廣義完整的性教育,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知識、態度、價值觀和技能。
三、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實有必要。
一、教育部將持續推動「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以多元教學方法、學校落實推動、教師典範學習、品德向下扎根為重點,並結合性別平等教育,以提升品德教育實施之深度與廣度。
二、教育部將持續推動「全人性教育」的觀念在各教育階段落實扎根,並讓學生面對有關性和親密關係的問題時,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三、教育部將持續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回應日期
2017-05-02
回應機關
教育部
(將於106年6月25日前發布正式回應時說明)
一、按憲法第7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次按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6項規定:「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為落實上開憲法規定意旨,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二、又依據「教育基本法」第2條規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目的包涵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對不同性別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三、有關品德教育的推動,教育部訂有「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著重「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之實踐及深耕,並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資源,結合家長、社區與民間團體的力量,並與性別平等教育政策雙軌併進,提升品德教育實施的深度與廣度,進而深耕臺灣品德文化。
(將於106年6月25日前發布正式回應時說明)
(將於106年6月25日前發布正式回應時說明)
(將於106年6月25日前發布正式回應時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