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Juan Chang
已附議10 (尚餘10日)
尚須4990個附議
背景資訊:
隨著時代變遷,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高齡駕駛人數逐年增加。根據交通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台約有超過120萬名65歲以上持有駕照的駕駛人。儘管多數高齡者仍能安全駕駛,但隨著年齡增長,所對應的視力、反應速度、注意力與協調能力皆可能會下降,增加潛在地交通事故風險。據2023年統計,高齡駕駛肇事率有呈現上升的趨勢,尤其在人行道未禮讓、轉彎未注意等情形較常發生,例如新北三峽的車禍、高雄市前鎮區事故或是臺北市交通事故。
目前我國政策與政府回應:
1.將高齡駕駛換照年齡從75歲下修至 70歲
2.建議內新增認知、危險感知與四肢靈活度等檢測項目
3.對有違規或肇事紀錄者增加回訓制度
建議內容:
儘管政府的確針對這幾次事件做出回應並做法條上的修正,但需進步的空間還是非常大。
一、國際做法
在政策的修正上,我們不妨可以拿交通先進的國家來做為借鏡,例如:日本鼓勵高齡者自願繳回駕照,提供購物券、搭車券作為獎勵;德國政府相當重視「家屬通報制度」,家庭成員可匿名通報,避免不必要的紛爭,並交由警方進一步判定;新加坡65歲以上駕駛需每三年重新體檢,80歲以上每年一次(比臺灣更為嚴謹),另外政府也資助社區交通接駁與無車族行動計畫;廣設輕軌,像日本或義大利,來減輕公車的負擔,因為常常會遇到人太多搭不上公車的情況,如果搭不上公車,我們也可能會進一步推論這是使高齡駕駛潛在安全性風險增加的誘因。
二、科技在交通安全上的運用
如果高齡長者仍需用到車輛,我們可因應發展智慧車牌,並使用行動裝置APP或最近興起的人工智慧來整合駕駛習慣,供家屬與主管機關來評估駕駛風險。
三、社會支持與心理層面
經過最近發生的高齡駕駛慘案,我們社會中的確做出了許多評論,不免會發現針對「高齡駕駛」與「危險駕駛」畫上等號的極端評論,所以社會支持與心理層面在這方面顯得格外重要,最直接對應到的是避免污名化與歧視,並教育媒體報導避免將所有高齡者標籤為危險駕駛,其中強調「能力」而非「年齡」作為管理標準,保障長者尊嚴與權益,另外也可動用部分社會資源來提供免費的交通適應營,協助高齡者學習搭乘大眾運輸或使用叫車服務,或是鼓勵企業設立「高齡友善交通員」,提供協助或陪同搭車,來減少迷路的風險或長者在路途發生意外。
四、法規與制度方面的補強
我們可以透過原本基礎的法規做進一步的修正與補充,例如高風險駕駛者會隨年齡+違規紀錄納入交通輔導名單,定期接受再教育課程,來灌輸最正確的法律資訊,如有違反並仍在道路駕駛者,應加重法律責任,另外若家屬明知其駕駛能力不佳仍提供車輛行駛,肇事後須負連帶責任。
利益(鼓勵高齡者持續開車的理由):
1、維持自主與生活品質:對偏鄉或無公共交通者尤為重要,像當地沒有公車站,只能自行開車的情況。
2、便利性問題:可獨立就醫、購物或參與社交活動,減少家人負擔。
3、延續社會參與:避免因交通不便而被迫退休或社會孤立,使長者保持健康心態面對生活。
影響(風險與政策挑戰):
1、事故風險上升:反應慢或錯誤判斷可能造成嚴重傷亡,也是本次的核心問題。
2、公共安全疑慮:事故往往可能波及他人(行人、騎士等)。
3、執法與評估困難:難以僅以年齡為準則劃定是否適合駕駛,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