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嬰幼兒監視影像外傳,踐踏兒安兒權最佳利益!反對托育監管雲上傳,挾制托育教保執業安全!

提議者 中華孕嬰童教保聯合總會

已附議3085 (尚餘53日)

尚須1915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5-04-17
檢核
2025-04-23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附議中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1.為了避免托育教保不當對待紛爭,不管是托嬰中心或幼兒園,透過無死角的攝影機廣設,取得未成年人的個人資訊,並透過各式應用程式與家長常保「溝通順暢」,隨時查看審閱影音資訊,已經成為托育常態。甚至,衛福部將之入法,於109年起訂定「托嬰中心監視錄影設備設置及資訊管理利用辦法」裝設監視錄影設備,並依規定影音資料應至少保存30日,各托嬰中心並設有監視器管理人定期檢查監視器影像。

2.嬰幼兒在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生活,學習並獲得自理能力,多數都是群體性活動。家長查看監視影像,在自然情況下,孩子們飲食、如廁、睡眠等所有日常及隱私,無所遮掩的被暴露。家長、嬰幼兒、受委託照顧的托嬰中心及幼兒園、其他包括政府、社群媒體平台、科技公司採購及維護等多層權責的相關人,對於某家長疑慮想看嬰幼兒影像,卻無法保護其他更多共同活動孩子的影音,勢必使兒童隱私保護變得更加複雜。而網路資訊置入的永久性,也使得目前的嬰幼兒,面對成長後看見個人影像流傳的尷尬及難堪。

3.父母是法定代理人,雖不是兒童本人,卻為未成年人的法定保護者,因此,《兒童權利公約》明定:「兒童之隱私、家庭、住家或通訊不得遭受恣意或非法干預。」同公約也指出:各締約國應尊重兒童父母。美國在2000年問世的《兒童線上隱私權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該法規定:凡網路經營者(包括網路遊戲、廣告、需要網路定位的服務、連結性的玩具與設備)針對未滿13歲的兒童,不可經由其提供的網路服務,蒐集或使用其個人資料。同時,禁止以製作兒童為導向的動畫、視覺、聽覺的獎勵措施,誘使兒童提供個人資料。兒童個資安全缺口,對兒童未來的威脅及潛在傷害,先進國家已明定入法規範保護。

 4.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於2023年驚傳已退休的健保署前主秘葉○○、在職的健保署承保組科長謝○○、承保組職員李○○等3人,被健保署內部職員檢舉,涉嫌從內部系統偷查民眾的健保個資。健保署雖公布並未有上萬筆機敏資料外洩、外洩個資長達13年或整套資料流出等,不過,的確依違反「國家情報工作法」諭令10萬元交保。由此可知,政府的防弊設計及機制太弱,少數幾位承辦人員,可以隻手遮天。另外,資安管理維護人力及技術均未到位,台灣的資安專責人員缺口超過900人,「資訊處理」職系人員更佔公職人員比例不到1%(引自:邱○○2023/1/11自○○○粉專》健保資料外洩是台灣深層的國安危機)。亦即,監管雲幼童影音資安管理公職人力不足,無力妥善管理監管雲。

5.衛生福利部社家暑,近期擬設立「托育專法」,迫使托嬰中心上傳嬰幼兒影音至雲端,以供極少數以炒作兒安為個人亮點的民意代表、有疑慮的家長等索資調閱。不少媒體報導的重大兒虐事件,發生在脆弱家庭及高風險家庭的寄養過程,但卻將疑慮移轉嫁接至托嬰中心,全面且多重監視管控托育服務。但是,多數托嬰中心家長希望孩子能建立信任及安全感,而非監視下的托育不自在。2025年3月5日,我們進行全國托嬰機構家長無記名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家有托嬰階段的家長,對監管雲的管控持反對意見。

    縣市         擔心監管雲資安比例      不擔心監管雲資安比例

    基隆                88%                          12%

    臺北市             60%                          40%

    新北市             84%                          16%

    桃園                98%                            2%

    新竹                75%                          25%

    臺中                74%                          26%

    彰化                88%                          12%

    臺南                84%                          16%

    高雄                70%                          30%         

    ※以上數據來源:2025/03/05全國托嬰中心意見調查表

6.多數民眾以為反對監管雲成立,乃是托育人員擔心不良托育行為被發現。事實上,從109年至今,沒有任何托育行為不被監視。托育人員無奈的在監視下服務已達五年,政府機構或社福團體,未曾調查托育現場的不安全執業,以及不受尊重的創傷而離職。政府漠視托嬰服務體系就業的心理安全,僅以極少數機構的不當對待個案,預設全國托育人員虐待嬰幼兒的立場。政府自詡0-6歲國家一起養,但卻不與家長及托育人員共商,如何共好共安共養,實是匪夷所思的口號性兒安思維、口水化的育兒政策。

利益與影響

1.建立托嬰中心的內控及自我監督,取代監管雲的管控機制。

相信良善托育,尊重並協助建立托育機構的內控制度。托育,在早期從保母個人家庭式托育,發展到機構有組織的經營管理。托育型態已非父母工作忙碌的零散幫手,更是協助孩子學習各種知能及建立生活自理與自信的專業機構。品質,其實是各個托嬰中心堅持的重點,避免發生不當或不良的托育服務,更是品質控管的重中之重。托嬰中心與家長態度一致,不容許任何人不當對待孩子,也不能接受兒虐事件。

0-3歲的孩子,發展迅速但個別差異極大,因此,托嬰中心的監視影像資料,本應是該中心檢查日常托育行為,強化托育及協同照顧能量。藉由觀看托育影像,理解同仁彼此優勢及弱點,相互支援,有助托嬰中心能就孩子的年齡、發展、疾病、特殊、罕見等不同背景及家長生活經驗因素,協助孩子融入共同生活並提供個別化的引導協助。政府設置監管雲的外控管理機制,其核心價值是不信任托嬰機構,可在托嬰中心發生疑似兒虐不當對待事件,有影像資料可將托育人員繩之以法。

以法律做為約束力量,是防治罪犯的手段。多年來,從訪視、評鑑、稽核、退出準公托等負面檢核體系,嚴格要求不犯錯的外控機制,形成虛應的表面效益。政府每年花費大筆公帑,監視器徒留爭議畫面,卻依然無法掌握改善品質的關鍵。托嬰中心定期檢視機構內監視資料,檢討並改善托育現況與問題,以規律的內控檢查,杜絕不當對待,強化服務品質,建置專業尊嚴,而非嚴厲控管犯罪情境資料的過當立法。

2.建立分級分類托育品質管理機制,協助釐清處理爭議事件。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統計,院內2005年至2016年這12年間,未滿6歲兒童死亡意外發生處,高達85%是在家中、室內。因此這些意外事故發生的地點中,以家庭發生的頻率最高,其次為學校。根據統計0~3歲嬰兒最常發生的意外是墜落。原因是嬰幼兒並沒有所謂的環境空間概念,加上好奇心的驅使,靈活好動,常常跌跌撞撞,一個不小心,意外就可能發生。(引自幼兒專責醫生個案管理系統,第三篇 兒童安全議題之事故傷害與不當對待防制,事故傷害現況與常見原因,頁178)。

因此,孩子發生死亡意外或重大事故,場域是家庭或社區或托嬰中心,因互動頻率不同而有不同的機率。孩子必須在低度風險的自然情境中,學習各種生活技能。意外或事故發生,這是孩子發展過程必然的探險?是環境空間設計應避未避的風險?還是托育人員敵意的惡待行為?理應釐清事件本質及行為人特質。近日,台中某托嬰中心1歲6個月幼兒,正值出牙期,頻咬傷另一名幼兒,父母憤而提告其父母求償10萬元,另對托嬰中心及托育人員求償90萬元(引自鄧○○ 2025/04/03 17:46 臺北時間。托嬰中心幼童長牙頻咬小同伴,小同伴父母不忍了!求償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0403inv002)。事實上,長牙期間的幼兒常透過咬東西、咬人以緩解牙齦不適,也因語言能力尚未完全發展,透過咬人傳達需求或情緒。甚而,用嘴巴探索世界,這都是該年齡幼兒感官學習的本能反應,常屬無意侵犯但造成人我受傷,雖是皮肉淺層瘀傷,卻也是父母無法忍受的情傷。

托嬰中心發生幼兒彼此互咬、搶奪教玩具、走路跌撞等疑似、類似但不是不當或疏忽的爭議頻傳。家長心疼孩子受傷,托育人員同理同感。政府應本於公義及還原事實真相,建立托育爭議處理機制,協助家長及托嬰中心,釐清爭議事件應歸因於自然發展的短暫歷程、疏忽照顧的意外傷害、托育情緒失控的人為虐待? 究因課責以防事件再發生,必須建立事件分類分級的處理機制,降低不當聯想的怒氣與敵對,減少不安的托育情境,緩解不必要的糾結與壓力。托育爭議不涉及刑事案件或重大傷病鑑定事件,但在進入法院審理或啟動不當事件調查審認前,宜建立具公信力的專業組織,分級分類處理托育議題,釐清爭議並先行調解,以維護社會正義及托育和諧。

3.降低父母滯留於職場的工作時間,增強親子連結正向關係。

近10年來,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減少,2015年21萬3598人、2016年20萬8440人、2017年19萬3844人、2018年18萬1601人、2019年17萬7767人、2020年16萬5249人、2021年15萬3820人,2022年13萬8986人、2023年13萬5571人。龍年效應首度失靈,2024年新生兒出生數僅13萬4856人,寫下歷史新低。 (引自周○○114年/03/18日,遠見雜誌,龍年新生兒人數創新低、比虎年還慘!國家一起養為何難拉抬生育率?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gzvj53G?utm_source=lineshare)

搶救低迷出生率,中央及地方政府祭出各式生育獎勵金、育兒津貼、托育補助,以及擴大不孕症補助等,高舉減輕家庭育兒負擔,但仍難力挽狂瀾,「0至6歲國家養」政策去年步入2.0版,為何難有效果?因為,育兒的資源並非僅只是津貼或補助,更需家長有足夠的精力及時間,陪伴關懷孩子發展蛻變的辛苦及成就。時間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源,過去就不會重現。特別是孩子的童年,沒有情感底蘊的家人關係,無法建立強烈情感連結及依附,對家長及孩子的未來衝擊,都是無法評估的人際拉扯。

理念上,最能體現及滿足孩子需求的人是父母,最能強化孩子內在力量的環境是家庭。育兒環境無可取代的資源是父母的關懷,任何育兒政策缺乏家庭觀點,都將影響親子連結的親密關係。目前,育兒政策是勞動部人力延長加班的臨時防漏措施。家長被職場過長的工時綁住,接送孩子時間不斷延後,接送過程總是匆忙,拖著疲憊身心回家,缺乏陪伴孩子共玩共讀共體會的精心時光。家長無法陪孩子為何要生孩子?已有孩子的家長送托觀察,則偏向照片及政府立法廣設的監視影音資料,而非親自觀察孩子就托情形。

家長不是直接互動溝通,既缺乏同步感受孩子成長的歡喜感情,也較易與托育人員疏離,因而對照顧品質解讀不同而誤解。父母是孩子成長歷程中,隨時的幫助及榜樣,也是模仿及學習的穩妥力量。育兒政策,若缺乏家長支持,勢必是無法圓滿的殘缺政策。我們堅持托嬰中心自我監管取代監管雲控管,贏回社會的肯定及專業尊嚴。同時,降低父母滯留於職場的工作時間,增加親子連結關係,挽回生育率不斷下滑的頹勢與危機。

執行時間8天
45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