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保障民眾就醫品質,請督促牙醫師國考權責單位,為民眾善盡篩選之責任

提議者 Nickreal

檢核未通過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2-08-20
檢核不通過
2022-08-22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1.現行牙醫師第二階段考試的通過條件改為取當次排名前100名且平均分數60分以上者為通過 

2.將現行每年舉辦2次的牙醫師第二階段更改為每年1次

利益與影響

1.現行合格標準無法體現以考試進行篩選之功能

牙醫師國考為能否成為牙醫師最關鍵的關卡,現行制度為每年的2月,7月各舉行1次.且為了實現考教合一, 已分為二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主要測試基本學識, 第二階段考試內容主要和臨床較有關係, 第二階段考試必須畢業才能應考. 

然而,7月份畢業季的第二階段考試合格率居然常態性的接近100%! 而整年度的合格率平均後也仍高達9成! 

與其他醫事人員的國考合格率多在50%以下, 甚至有10%.20%的情況相比, 是否高的離譜?

試問,這樣的考試內容,真的有鑑別率嗎? 真的有發揮到篩選的功能嗎?

這樣只要畢業等同就業的合格率,還有需要舉辦國家考試嗎?

 

2.海歸牙醫的增加是因為高合格率?

近來討論熱烈的海歸牙醫議題, 這些人被質疑能力不足、被擔心會降低醫療品質,

然而除了海外學歷這點和國內生不一樣之外, 和國內生參加是同樣的考試, 寫的是同樣考卷內容.

若是考卷的內容有鑑別度, 照理來說這些海歸牙醫應該會無法通過或是拉低不少合格率, 但是實際情況大家一樣都能通過.

國家都認定他們具備成為台灣牙醫師所需的基本知識了, 我們又憑什麼立場去質疑他們, 質疑前是不是也該檢討試卷的鑑別度?

要是今天合格率只有10%或20%, 還會是這樣嗎?

是不是因為牙醫師國考一直以來如此高的合格率和幾無鑑別度的考試內容, 才造就了近年海歸牙醫人數的增加呢?

 

 

3.牙醫師的增加並不會改善醫療分布不均及偏鄉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

近20年(民國91年至110年)來牙醫師的人數已從9206人來到15741, 平均一年增加約327人.

過往如此高國考合格率我們可看作是為了快速增加提供醫療量能的一種作為. 但, 現在還缺牙醫師嗎?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所在2010年由當時許多牙醫師一同編著出版的"2020 牙醫醫事人力培育和供需規劃"中, 

在其對牙醫師人力評估的多種方式中, 現今的牙醫師人數已提前達到2025的預估值, 甚至在有些評估方式中已經超越2030的預估需求值

是否還應繼續維持這樣高的通過率,讓每年仍以300多人的成長速度去增加呢?

 

 

4.牙醫師分佈城鄉差距大, 但不缺牙醫師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 在2009當時全台有109個鄉鎮地區是沒有牙醫師或是只有一位牙醫師的,

但是過了20年後到了2021年我們再看,卻仍有81個鄉鎮地區依舊是處於這樣的醫療窘境.

現今的醫療院所都是逐人口而居, 總人口又幾乎是年年下降, 我們難以期待透過大量增加醫事人員就能改善這城鄉差距

 

5.總量管制不是只限制入學總數,而是在國考也應落實把關

從入學成績來看在我國能進入牙醫系就讀的人的確是一時之選, 但這不表示他們都適合成為牙醫師,

高中課程和牙醫課程是不同領域的內容, 在進入牙醫系就讀6年後是否會適合成為牙醫師, 還必須要靠國家考試來替民眾把關篩選

幾近全員合格的合格率, 實難說服民眾有做到篩選之功能, 也令人質疑試卷內容的鑑別度.

 

國人有權要求更好的醫療品質, 在已經不缺牙醫師的現今,應著重在品質確保而不是徒增人數

因此希望牙醫師國考的權責單位能善盡替國人篩選合格的牙醫師的責任, 對目前合格率及試卷的鑑別度進行檢討,

不要讓國人對牙醫系有只要能畢業就保證能執業的誤解, 久了會讓國人失去對牙醫醫療水準的信心.

0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