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芳
檢核未通過
一、問題說明
目前台灣國高中學生每日的上課時間普遍從早上七點半開始,直到下午四點甚至五點結束,部分學校還有晚自習安排,總學習時間經常超過10小時。此外,學生放學後還需應付大量作業與補習,真正可用的休息與睡眠時間被大幅壓縮。長時間學習不但讓學生身心俱疲,也削弱了學習的效率與動力。
在升學壓力與高強度學習制度下,不僅國中生壓力過大,高中生的情況更為嚴重。教育應該是健康成長的助力,而非壓垮學生的負擔。
二、研究與原因分析
1. 青少年睡眠嚴重不足(國中 + 高中)
•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ASM)**建議:13至18歲青少年每日應睡8–10小時。
• 然而根據台灣國健署2022年調查:國中生平均僅睡6.5小時,高中生更低至約6小時以下,其中不少學生凌晨一、兩點仍在準備考試或作業。
• 睡眠不足直接影響大腦發育、免疫系統、記憶力與情緒穩定,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憂鬱或焦慮。
2. 學習壓力導致心理健康惡化
• 根據2023年兒福聯盟調查:
• 超過60%的國中生因課業壓力感到焦慮或情緒不穩;
• **高中生則有近70%**表示有「疲憊感」、「無助感」與「缺乏動力」,甚至出現輕微憂鬱傾向。
• 學生長期處於「備戰狀態」,易產生學習倦怠、注意力渙散,嚴重影響身心發展。
3. 學習時間過長不等於成效高
• 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每日學習時間超過7小時,學生的認知表現開始下滑,過長時間反而導致反效果。
• 台灣學生平均學習時間為OECD國家中最高之一,但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卻是後段班。
• 說明「時間長 ≠ 成效高」,反而應該「精簡時間 + 提升效率」。
4. 國際案例啟示
• 芬蘭:每日上課不超過5小時,課程設計重視創造力與興趣發展,但在PISA測驗中仍表現優異。
• 日本部分地區已開始嘗試彈性放學制度,避免學生長時間停留在學校內,並觀察到學生的心理狀況與表現有正面改變。
• 台灣若能逐步調整課程時數與作息制度,也能往更均衡且有效的教育方式邁進。
三、具體建議
1. 縮短國高中生每日上課時間至下午三點以前結束,避免學習過度與疲勞。
2. 檢討課程安排與補課制度,強調課堂效率而非時數堆疊。
3. 設立彈性學習與減壓時段,如閱讀、自習、社團、體育或心理教育課程。
4. 加強學校心理支持系統,增設心理諮商管道,協助學生處理壓力。
5. 引導家長與補習班合作推動健康作息,避免過度課後補習壓力。
四、人權觀點:長時間上課侵犯青少年的基本權利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第31條,兒童與青少年有權享有休息、閒暇、從事遊戲與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而該公約第28條也強調,「教育應有助於兒童充分發展其人格、才智、身體能力,應尊重兒童的尊嚴。」
然而在「現行教育制度」下,國高中學生每日處於長時間壓力環境中:
• 每天學習超過10小時,幾乎沒有自由時間;
• 缺乏休息與遊戲,身心發展嚴重受限;
• 課業壓力導致焦慮、失眠、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這樣的學習模式,已構成對青少年基本人權的漠視,甚至可視為對青少年生活品質與心理安全的侵犯。
五、警訊:青少年輕生率上升,壓力源自教育體制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2022),15至24歲年齡層連續多年為全台自殺第二高風險族群,其中15至19歲的青少年族群,在2021年與2022年皆出現自殺死亡人數上升的趨勢。雖然造成輕生的原因多元,但根據多項社會調查指出,課業與升學壓力、家庭期望與學業失敗,是青少年壓力的前三大來源。
兒童福利聯盟的報告亦指出:
• 有超過30%的國高中生曾「想過不想活」;
• 超過10%的學生曾經出現過具體的自傷行為;
• 最常見的壓力來源來自「成績壓力」與「時間不夠用」。
這些數據背後代表的是一個現實:當學校制度不給學生喘息的空間、當長時間上課與壓力變成常態,青少年會覺得自己「無法逃脫」、「沒有選擇」,進而引發絕望感。
青少年自殺不只是個人悲劇,它反映的是整個制度對孩子身心的忽略。我們不能再用「努力就好」的話語去掩蓋制度性的壓迫,更不能忽略,教育體制的設計正在間接影響孩子的生命安全與心理穩定。
六、教育應是權利而非負擔
教育不只是取得分數的手段,更是一項保障孩子發展潛能的基本權利。當教育變成「長時間機械式輸入」的過程,學生不但失去了休息與探索的機會,更容易將學習視為痛苦與壓力來源。
我們不該讓青少年的青春被填滿在考卷、輔導與壓力中。讓他們有時間睡覺、有空間做夢,這不只是對教育的改革,也是對他們人權最起碼的尊重。
1. 提升學習品質與效率
在縮短但專注的課程安排下,學生的大腦與注意力能在最有效率的狀態中學習。研究指出,人類平均注意力高峰在學習的前幾小時,冗長課程只會稀釋學習成效。短時高效,勝過疲勞應付。
→ 案例想像:早上8:00~14:30,課程集中完成,學生回家後仍有時間復習、消化與自主學習,減少熬夜、成效更好。
2. 改善學生身心健康,降低焦慮與倦怠感
更充足的休息、彈性活動與睡眠時間,能幫助學生建立規律作息。研究證實,睡眠超過8小時的青少年,在情緒穩定、學習動機、自信心與人際互動上明顯優於睡眠不足者。
→ 實際改善:減少頭痛、失眠、情緒暴躁等狀況,學生更快樂,校園更有活力。
3. 減少青少年心理風險與輕生危機
多一小時的自由時間,可能就是學生多一次被傾聽與釋放壓力的機會。更健康的學習節奏與制度,能有效降低青少年陷入「無出口壓力迴圈」。
→ 社會層面效益:降低心理疾病與自殺率,減輕健保與社福系統負擔,提升整體社會健康度。
4. 家庭關係改善,親子互動時間增加
當學生不再被課業與補習壓力壟罩,就有更多機會與家人對話、共享日常,避免「父母看到孩子時,孩子只剩下疲憊」的情景。
→ 家庭場景轉變:晚上可以一起吃飯、散步或談天,孩子不再總是說「我很累」、「我沒空」。
5. 教師教學品質提升與職業倦怠減少
教師不再為趕進度、應付考試而疲於奔命,能花更多時間設計有趣、深度的教學活動,也能更有餘裕關心學生個別差異。
→ 教學現場轉變:課堂活潑互動多了,師生關係正向,教師流動率與壓力下降。
6. 建立更具人本精神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制度
台灣若能率先從亞洲高壓教育文化中突圍,建立兼顧學習與幸福的制度,將有助於提升國際形象與教育吸引力,對未來政策輸出、教育創新也是重要典範。
→ 長遠願景:打造一個學生敢做夢、願學習、能幸福的教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