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妙妙
已附議209 (時間已截止)
尚須4791個附議
近年來發生多起行人事故,路口成為交通意外熱點,多半肇因三大因素:
一、轉彎車輛對行人之可視性不足,導致反應時間過短。
二、夜間及清晨時段之行人穿越道照明不足
三、道路交通配置原始問題及法制修正不足。
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道路上二輪車、四輪車及行人穿梭其上,造成多數道路險象環生,又因駕駛人時常未顧及車速,於遭遇行人穿越道時亦為減速,令行人縱使行走於行人穿越道上亦會遭受不可預知之危險。另外,日前新聞報導多次提及行人交通事故,且有多起死傷皆因轉彎車之不甚而造成,為使此類憾事減少,因而發起提案。
我們提議以四大面向改善行人路口安全,分別為:
一、 增設行人庇護島、Z字型行人穿越道:增設此二種設施後,得使行人於道路中央停等,不必因秒數過短搶快而遭遇危險。
二、 行穿線退縮:得增加汽車轉彎之反應時間,並使駕駛人更容易注意到行穿線上之行人,對行人之可視性增加。
三、 增加路口照明:增加行穿線於夜間及清晨之照明,使駕駛人之視野更清晰,避免行人發生意外。
四、 都市計畫方式改善路口設計:自最基本之都市計畫著手,徹底並統一改善道路及路口之設計。
1) 退縮行穿線
I. 說明
行穿線多設置於人行道延伸線,透過退縮人行道4.5-6公尺,得增加駕駛人對行人之可視性,並使轉彎時有更多反應時間。
II. 優點
i. 增加駕駛人對行人之可視性,減少駕駛視線死角,並使專灣車輛有更多反應時間。
ii. 若偵測有型穿越時,轉彎車輛得停等於行穿線退縮後之空間,達到轉彎時減速慢行之目的。
III. 缺點
i. 原道路儲車空間減少,可容納車輛減少。
ii. 行車穿越路口時間增加,應配合號誌調整,避免影響行車安全。
iii. 除退縮外,仍應配合其他交通設施調整。(庇護島、Z字型兩段式穿越道)
2) 行人庇護島、Z字型兩段式行人穿越道
I. 說明
兩者之設計皆可使行人於路中央停等,避免因秒數不足搶快而發生憾事。此二者多設置於路寬較大、人潮較多及車流量較多之地區,若設置於路寬較小之地區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II. 優點
i. 停等空間設計得使行人分段穿越道路,增加行動不便及年長者之安全。
ii. 得令行人更易偵測來車,駕駛亦得有反應時間減速慢行。
III. 缺點
i. 道路寬度因設置此二者而減少,可能使道路更加壅塞。
ii. 停等空間應隨個路口車流及行人數量而有不同大小之考量。
3) 行穿線照明
I. 說明
透過LED燈柱、路燈、反光條等設計增加行穿線照明,得令行人於清晨或傍晚等光線不足時段穿越道路更容易被偵測,減少其遭撞風險。
II. 優點
i. 照明設備多元、成本低且增設快速。
ii. 發生事故之比例大多為高齡族群,面對高齡社會此方案尤為重要。
iii. 以行人為主規劃道路照明得使整體安全性改善。
III. 缺點
i. 牽涉地方財政問題,整體規劃設置較為困難。
ii. 照明不當將增加駕駛人之風險。
iii. 以行人為主之規劃可能影響車輛行駛,造成用駕駛人不滿。
4) 折線型標線
I. 說明
透過折線型標線之劃設得使駕駛因視覺效果而降低行車速度,並增加駕駛對行人之可視性。此方法為美國先行使用,台北市亦曾於景美設置相關標線(現已取消)。
II. 優點
i. 能確實使車速降低,且劃設成本低廉,效益高。
ii. 能針對個案解決路口車速過快之情事。
III. 缺點
i. 宣導不足使民眾無所適從,且無處罰標準難以適用。
ii. 無法設置於路寬較小處,且於台灣駕駛人時常變換車道,造成安全車距不足,更易造成意外。
5) 3D斑馬線
I. 說明
以劃設具3D效果之斑馬線取代路突設計,減少對車輛避震器之損壞,而駕駛人將因視覺效果減速。此方法已用於多國,我國於清大校園內亦有劃設。
II. 優點
i. 成本低且易達使車輛減速之目的。
ii. 駕駛人可增加其對行人之可視性,並減少緊急煞車情況。
iii. 能促使行人行走於行穿線上,並為其提供安全保障。
III. 缺點
i. 視覺效果過強可能使駕駛人急煞或急轉彎,造成駕駛人安全風險增加。
ii. 我國路平有改善空間,劃設3D斑馬線可能成效不彰。
iii. 駕駛人習慣該設計後,可能使其效果降低。
6) 都市計畫退縮建築線
I. 說明
利用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及個案變更重新劃設建築線,得使日後建物改建時退縮建築,擴大人行道寬度,並使轉彎車輛駕駛人有更空曠的視野觀察是否有行人穿越道路。
II. 優點
i. 建築線退縮得使行人之可視性增加,保障其安全。
ii. 以都市計畫改變道路設計,得使路口交通問題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iii. 得統一路口設計,而非個案式之檢討。
iv. 不會對於人民產生立即之財產侵害,於日後改建時再行容積補償。
III. 缺點
i. 以此方式改善所需時間較長,無法立即解決當前問題。
ii. 退縮建築線有侵害財產權之虞,因此須嚴謹考量對人民信賴保護之補償方式。
iii. 若以容積為補償方式,則須考量當地公共設施服務水準是否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