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Yc
已附議114 (時間已截止)
尚須4886個附議
在台灣,大眾運輸工具上讓座是一件從小到大被家長或老師灌輸的美德,不僅是坐在博愛座要讓座,甚至在一般座,若有遇到老弱婦孺,家長也會要求我們讓座給他們,但也因為讓位這件事,引發了許多紛爭,由博愛座引發的糾紛多半來自部分乘客自行判斷某些人不需要或不應該坐博愛座。
年齡、外表或是性別並不是判斷是否"有需要"座位的依據,是否坐在博愛座上,也不應該是判斷自己應該要讓座的標準。
因此,我提議可利用網路平台、報章雜誌、電視廣告、車廂美化等方式持續宣傳讓座是美德,然而取消博愛座的設置。
對我來說,博愛座並未強制規定哪些特定人群才能坐,也沒有任何一條法規說要讓位,並且也不需要承擔道德、與論壓力。大部分的國人也有讓位的習慣,但博愛座卻帶來了負面的效用,像是部分人士會一仗自己的年齡去要求他人讓位,可能會在說出一些情緒勒索或是傷害人的話,以利完成自己的目的,或是有些使用座位者可能行動不便或者外觀無法看出差別,卻被要求讓位,也是損失這些人的權益。這些因素使得真正有需要的人不敢坐博愛座。讓座確實是一種美德,但如果我們都保持自私的態度,不顧他人的感受,不但浪費了社會資源,也造成他人的權益損害。因此,當自身狀態良好時,自然應該幫助有需要的人,而被讓座的人,也應該理解與感謝,並非認為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行為。
取消博愛座,並不是讓博愛的精神在台灣消失,而是讓大家自我評估自身的狀況決定要不要讓座,也能避免許多紛爭的發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民眾能夠配合。最後,我期許大家能夠支持”廢除各項大眾運輸工具上博愛座之設置"這樣提案。
在平常,我們可以在許多地方看到讓座這件事,不論是每天人擠人的公車、火車、捷運或是公園等。只要看到有座位的皆有可能會發生,但同時,若是今天一位看似身體健康的人士坐在博愛座,卻不讓座,人們會怎麼想,會認為他是真的有需要嗎?還是他只是想坐著休息?還是他根本不想讓座?之類的,但大部分的人可能沒辦法肉眼看出來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可能對方是殘障者、行動不便、身體不適等,這些都是可以使用博愛座的正當理由。但也因為這樣,人們在還沒釐清狀況時可能會開始與論攻擊、道德壓力,同時也讓被讓位者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而我觀察到為讓座與博愛座沒有太多的關聯,許多人們就算不是坐在博愛座上,看到有需要座位的人們仍然會讓座,不論是在哪都一樣,也不會因為對方看似年輕強壯就不讓位,只要對方有需求仍然會讓。
因此廢除博愛座,但仍持續宣傳讓座是美德,並不會讓"讓座就是美得"減少或消失,反而可以減少更多不必要的爭執與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