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YN
檢核未通過
【關於路平】
一、 台南推路平卻不平害2機車自摔 (2021.11)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5919869
台南市推動路平專案,每年投入逾20億改善、重鋪路面,但有市民指出北區公園路本月才重鋪路面卻出現高低差,甚至目睹2次機車自摔,呼籲速改善。市府表示,經查看研判是施工接縫產生視覺落差,工程尚未驗收,將進行平坦度檢測,今年已完成20條道路路平並嚴格要求平整度,盼讓民眾用路更安全。市府工務局本月7日到18日進行公園路(成功路至中正橋)路平作業,全長2.61公里,改善工程包括189個孔蓋下地、路面高程及洩水坡度調整等,其中台南轉運站到成功路段為12、13日分南北向車道施作,但遭投訴路面整平後仍有高低差。
雖每年投入逾20億元鋪設、維護道路,市府也積極向中央爭取前瞻計畫補助,卻無法讓市民有感。
-
我們知道政府都有持續在做路平專案,也能體諒經費與時間上不可能立即改善所有道路。
二、
從民眾意見回饋可看出民眾普遍對路平無感,是否代表路平專案並未對症下藥沒有修整到造成民眾困擾大的路段。94.6%的民眾用路頻率偏高,其中更有63%的用路頻率非常高。高達六成民眾對於台南市路平相當不滿。對於經常用路的台南市市民來說,路不平將會成為他們經常遇到的困擾!
三、
例如南門路只修整部分路段,施工不完善,代表政府在安排路平專案時也不夠全面。
四、影響民眾行駛的因素
將近八成民眾認為路面不平整及人、手孔蓋的高低差在行使上造成很大的困擾。
我們從問卷中整理出以下幾種其他因素:
1.道路號誌標示不良
2.道路規劃不佳
『行人沒有專用行人道、機車沒區隔,三方互相閃避,增加肇事的機率。』
3.汽機車爭道
『機車道設置太窄或被汽車佔道很難騎』
『一些路段沒有「機車專用道」的,必須與汽車爭道』
4.路面不停施工
『常常一直在修路但是都修很久也不知道在修什麼』
『同一路段不斷施工和堆放器材佔用道路』
5.路面斜坡對於自行車騎士來說非常不便
◆ 建議:
我們認為對於施工改善品質的道路的調查應該要再全面和詳盡一點。建議政府可以大規模蒐集民眾意見,甚至是用普查的方式,以及實地評估,整理出台南市所有道路的狀況,再去進行動工的計畫,而不是修整了一些問題不大的路段,卻忽略急需處理的路段。也希望行政首長可以撥空親自在市中心騎車,或許會比較了解民眾遇到的問題。
1. 道路施工或整治工程提前公告且完善規劃替代道路,完工後定期維修保養。
2. 減少水溝蓋,以及探討水溝蓋的磨擦係數影響機車程度。
3. 實際調查需要整修的道路,勿把經費花在不重要的地方。
4. 進行施工不要只修整其中一段,造成路面品質不一致。
5. 工程應該要有連貫性的政策實施,承包商間應互相合作。
6. 改良易肇事路段,確實釐清道路問題。
【關於騎樓】
一、
81歲阿嬤輪椅上馬路遭機車迎面撞上 台南騎樓遭批難行 | 雲嘉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2022.04)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273280
日前一名外籍女看護推著坐輪椅的阿嬤準備回家,沒想到因為崎嶇不平的騎樓與雜物、機車妨礙通行,只好將輪椅推到馬路上,結果阿嬤慘遭迎面而來的機車撞上。
工務局表示,該路段於2011年即做過騎樓整平,2014年又參加騎樓競賽淨空騎樓,而且每年辦理騎樓暢通計畫時,會再次複查已參與淨空騎樓的路段是否有維持暢通情形。若平時發現騎樓再遭店家佔用,警方可依法取締開罰。
李冠霖呼籲市府「騎樓整平暢通」刻不容緩,台南市的道路交通規劃也應該重新檢討,不只是應該規畫足夠的人行道,也應該針對肇事熱點的標線劃設、號誌規畫、加強警察執法多管齊下。工務局表示,市長黃偉哲非常重視騎樓平順暢通的問題,僅管這項任務十分艱難,但工務局會努力持續推動騎樓整平暢通,讓民眾好行。
工務局指出,騎樓屬於私有產權,辦理騎樓整平前先由當地里長、區公所里幹事與居民、店家溝通,於取得施工同意書之後,因施工過程需要打掉騎樓,取得住戶得土地使用同意書相當困難;市府除透過縮段施工期,並僅針對高低落差處施作無障礙斜坡道,無需整個整個區域騎樓打除施工﹅配合店家營業時間來調整施工期程,並採分段施作,避免全面施工,減短各店家影響時間,以提高屋主同意施作意願。
二、 民眾問卷回應
民眾對於騎樓整平政策,不滿意者達七成,且騎樓常被占用而導致難以行走。店家利用騎樓做生意、住戶將私人物品堆放在騎樓或是長期被機車停滿。
『警察根本不做事,沒嚴格取締違規者會越來越囂張,我甚至常常因為騎樓亂停汽車機車阻礙行走導致我要走在馬路上,很危險。』
『住戶將騎樓封閉當作室內空間、出租騎樓給攤商做生意』
『騎樓都是店家的擺攤空間,通道只足夠一個人行走』
『常常會看到嬰兒車或者輪椅使用者在騎樓走沒多久,又被推到馬路外,對於這些特定對象還挺危險的』
◆ 建議:
1.政府應該回應、說明實際調查統計的數據和政府所宣稱的資訊之間的落差如何而來,將資料更透明化。
2.多數民眾希望政府積極取得所有權人同意,但對於騎樓擁有者來說並沒有好處促使他們進行騎樓整平的施工,可能因為個人意願及私人問題而無法整平。在持續實施騎樓整平的基礎下,我們認為政府應積極宣導其意義以說服對方同意協助計畫進行或給予適當補償。
也有一派的說法認為,騎樓可算是所有權人的私有物,不一定要強制提供行人通行,應當將精力著重在建設人行道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以下是兩方的建議:
〈認為騎樓該完全淨空〉
1. 攤販退出騎樓,騎樓全面淨空
2. 積極對於違規使用騎樓之住家罰責
3. 騎樓給路人通行,就不用再額外蓋人行道
4. 根據釋字第564號解釋「騎樓要以公益使用為目的,限制使用權不妨害人民的財產自由」,市政府應該是要面對而不是迴避,藉由溝通、介入、補償達成騎樓整平。
5. 政府對於騎樓淨空已有稅金補助,應該多加宣傳,增加民眾清空意願。
〈認同騎樓半私有〉
1. 騎樓中畫出人行道區域,對於佔用者開罰。
2. 騎樓畫出停車格或外側停放機車並繪設停車標線,給予住家路邊停車費免費等優惠政策。
3. 針對高低差問題進行改善,讓居民看到政府的執行力。
4. 騎樓在留1.2- 1.5公尺供行人通行的前提下,其餘空間可私人使用。
【關於人行道】
一、 台南通學步道殘破人與車爭道 (2022.05)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6094200
台南市許多校園周邊空間不足、通學步道殘破不堪,家長接送要與車爭道,學生行走也險象環生,麻豆區安業國小爭取通學步道多年,卻因學校位在非都市計畫區及臨市道173線,與營建署補助法令不合,校長陳宏吉奔走終於解套,預計年底可完成;另外,永康區台南大學附中臨中山南路校門口圍牆拆除重建,校方退縮圍牆4公尺、增設寬敞通學步道,方便師生與附近民眾行走,環境煥然一新。
台南市府近年來積極改善校園周邊人行空間,維護師生通勤安全,透過校園圍牆解構退縮、開放校園、人行空間重新規畫、設置家長接送區、無障礙需求、管線設施整合及增加步道綠覆率等方式。
陳宏吉表示,多年來一直希望能有安全的通學步道,市府工務局將安業國小通學步道與其他4條道路改善計畫整合爭取到前瞻經費補助,工務局已進行細部設計,步道長度約200公尺。
二、
在人行道上經常可以看到停滿的機車與自行車,甚至有機車自行車行駛在人行道,問卷顯示高達九成民眾對此感到困擾。自行車如果在馬路上行駛須和機車共用車道,造成危險,因此許多自行車騎士選擇騎行在人行道上。
民眾反應,自行車到底是行人還是車輛希望能夠有明確的界定,不然每次跟機車騎在一起真的很麻煩,腳踏車本身速度慢,很容易造成機車道的流通效率變差,但是又沒有適合腳踏車的道路可以使用。
三、
有民眾表示,台南有許多道路的路幅,足以設置有一定寬度的實體人行道,且甚至還能設置實體自行車道和停車位。不過以現狀來看,台南市擁有這種條件道路往往是設置過多的車道,甚至還能停車、擺攤、當萬用路肩。表面上看起來能抒解車流,但這樣的做法其實嚴重影響當地安寧、造成交通安全問題,且對於抒解車流沒什麼作用。
◆ 建議:
1. 很少有路幅寬度能容納人行道和車位,應在行人用路與機車停放空間兩者間依據用路狀況取得合理適當的平衡。可以在人行道上畫線,一半作機車空間、一半作人行空間。
2. 有關自行車的用路規範,政府應該討論這個問題,給定明確定義,確實規劃用路規則,並且加強宣導相關措施。
3. 設置人行道後也需要管理,加強取締違規佔用人行道的部分。
4.人行道可設置於閒置無使用的路肩。
5.政府可參考目前用路環境實行成效有佳的城市及國家。
6.人行道要配合道路標線規劃重新設置,斑馬線跟庇護島要增加,後續的維護保養也非常重要。
7.人行道如要停放機車建議畫停車格,才不會過度佔用行人行走路線。
8.實行道路瘦身,將空間用於增設人行道。
【其他對政府、政策的提議】
1. 三車道以下路段開放內側車道行駛機車並視路口狀況適度開放待轉,3米以上人行道視其他道路設施狀況,「路樹、消防栓、電箱」開放外側停車並繪設停車格線(視路段收費)。
2. 交通號誌應該清楚明確。
3. 依道路狹隘需求性多劃設停車格,也應積極從各方面宣傳使用大眾交通工具。
4. 增設立體或地下停車場,平面用路權給行人和腳踏車騎士;或利用空地規劃成汽車、機車停車場,盡量提供一些停車優惠。
5. 市府行政上感覺都只是各部門單位的咎責處理,缺少規劃及整合,應有相關單位專責負責整體市容規劃。
6. 落實完善的車流(或車速)分流。
7. 道路規劃應更加全面,將汽機車、腳踏車、行人、人行道、停車位全部納入計畫考量,針對各個道路特性做規劃,而不是單純跟從規定。
8. 道路過寬會誘使駕駛人超速、不適切的超車,應縮減某些路段之寬度。
9. 嚴格執法、取締違規車輛。
10. 改善無效率、缺乏完善規劃的公車及公共自行車系統。
1.提升民眾用路品質
2.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機會
3.讓行人更加安全
4.減少不同種交通工具用路時引發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