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厭世國中生
已附議14 (尚餘57日)
尚須4986個附議
建議教育部調整國高中段考制度:每學期段考減為兩次,並全面取消成績公開與排名制度
一、提案理由
目前全國多數國高中維持「每學期三次段考」的制度,此模式雖能密集檢核學習成果,但長期實施已暴露出數項教育與心理健康層面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學生輔導通報資料(2023),近年青少年因學業壓力產生焦慮與睡眠障礙者比例逐年上升,且中學生普遍認為「考試次數過多」為主要壓力來源之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指出,高頻率評量會導致學生出現「學習倦怠(academic burnout)」現象,進而降低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感。
神經科學研究亦顯示(Kuhl, 2000;McEwen, 2017),過度的評量焦慮會使大腦杏仁核(amygdala)持續處於高警覺狀態,影響前額葉皮質的認知功能,導致記憶力下降與決策能力受損。
此外,成績公開與排名制度容易引發社會比較效應(social comparison effect),根據 Festinger(1954)理論與後續研究,公開排名會強化學生間的競爭壓力,削弱合作學習氛圍,甚至導致部分學生出現自尊低落與焦慮傾向。
因此,為符合「以學生為中心」與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教育理念,應檢討現行段考制度,降低不必要的考試壓力,並保障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品質。
---
二、建議措施
1. 段考次數調整
建議教育部規範各級學校,每學期段考次數由三次調整為兩次(期中與期末)。
鼓勵教師採用「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與「多元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平時成績依據,如專題報告、合作學習、實作任務等。
2. 成績保密與去排名化
明訂不得以張貼榜單、口頭公告、或電子系統公開方式揭示班級或年級排名。
成績應僅提供學生本人與家長查閱,以維護隱私與心理安全。
鼓勵學校建立「成長導向回饋制度」(growth-oriented feedback),以質性描述或能力指標取代單一分數比較。
3. 輔導與教師支持措施
教育部可提供教師評量專業發展課程,強化教師在素養導向評量與心理減壓教學方面的能力。
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統」,由輔導室與導師共同追蹤學生的情緒與壓力狀況。
---
三、預期效益
1. 降低學習壓力與焦慮指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1)對青少年壓力研究,減少高風險測驗次數能顯著降低焦慮症狀與失眠比例。
2. 提升深度學習與認知表現
美國教育研究學會(AERA, 2019)報告指出,間隔性測驗(less frequent testing)可增加長期記憶的鞏固率(spacing effect),提升學生理解與應用能力。
3. 促進正向校園文化
成績不再是唯一價值衡量標準,有助於減少比較壓力與校園霸凌事件,並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與多元發展。
4. 符合教育改革方向
此政策與108課綱「素養導向」精神一致,強調學習歷程與能力表現,非僅以分數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