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Kory
已附議23 (尚餘57日)
尚須4977個附議
提議內容
允許學生在段考、會考、學測等考試中,使用書本、手機、電腦、計算機等工具。
理由一:未來社會網路資源發達,資訊檢索能力比單純背誦更重要。
理由二:培養學生善用工具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
理由三:符合真實社會狀況,現實中遇到困難時,人們通常會查詢資料或尋求他人協助。
建議事項
開放考試使用工具
在段考、會考、學測等考試中,允許學生使用書本、計算機、電腦或手機等資訊工具,以培養解決問題與資訊檢索能力。
調整考題設計
考試應由「死記硬背型」題目,轉為注重「理解、應用、分析與整合」的題型,讓學生即便能使用工具,也需具備思考與判斷力才能作答。
建立公平機制
政府或學校需提供標準化的設備或考試環境,避免因家庭經濟差異而造成考試資源不均。
資訊素養教育
在考試制度改變的同時,學校應加強資訊素養課程,教導學生如何有效查詢、過濾、判斷並運用資訊。
試辦與逐步推廣
可先從小規模校內測驗或部分學科試行,蒐集經驗後再逐步推廣至大型考試,降低制度衝擊。
利益
貼近現實需求
社會中遇到問題,多數人會透過網路、工具或他人協助來解決,考試若能模擬這種情境,能更好銜接未來工作與生活。
提升資訊應用能力
學生學會如何搜尋、判斷與整合資訊,而不是單純死背,培養「解題能力」而非「背誦能力」。
降低記憶壓力
減少學生為考試而死記硬背,轉向理解與應用,有助於減少考試焦慮,提升學習動機。
公平展現能力
考題設計更重視思維與應用,即使大家都能查資料,最終比拚的是「誰能善用資訊解決問題」。
教育改革契機
帶動教學模式改變,老師更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應用與合作,而非僅是灌輸知識。
影響
考題難度需全面調整
如果題目還是單純背誦型,開放查資料會失去評量功能,因此需要全面改革出題方向。
公平性挑戰
家境較佳的學生可能擁有更好設備、查詢速度較快,可能導致資源差距擴大。
學生可能依賴工具
若未搭配資訊素養教育,學生可能傾向「照抄」而非「思考」,反而削弱學習深度。
監考與執行難度增加
若允許電腦與手機進入考場,必須建立防弊措施(避免即時通訊、AI代答)。
需要較長的過渡期
教師、學生與家長都需要時間適應,制度若推太快,可能引起混亂或反對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