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Anna
已附議2 (尚餘58日)
尚須4998個附議
博愛座原意是為了讓有需求的乘客優先就座,但在現實中常因難以判斷需求而引發誤會與壓力。許多乘客即使身體不適,也因不便說明而選擇默默站立。為了讓這些有需求但不便開口的人也能安心搭乘大眾運輸,建議設立具彈性且不影響他人的保障機制。「保障座車廂」,提供「有實際需求」又「願意付費加價換取座位」的乘客一個選擇,不影響原有車廂運作,也不取消原有車廂博愛座。
補足現行制度的不足,而非取代或階級化公共運輸,是一種以「彈性」和「尊重多元需求」為核心,透過低門檻、非強制的方式,補足現有大眾運輸系統對「有需求但不易表達者」的照顧,提升整體公共運輸的友善與包容性。同時,也將加價收益導向交通平權與服務優化,讓每一位乘客都能在不同需求下,找到合適的乘車選擇。
具體建議如下:
常見使用情境:
1. 隱性需求者得到保障:如慢性病患、孕初期婦女、術後康復者,可透過小額付費方式安靜入座,減少向他人求讓座的不適與壓力。
2. 紓解博愛座爭議:減少對博愛座的爭奪與道德壓力,讓真正需求者仍可使用既有座位。
3. 維持公平與選擇彈性:一般乘客仍可使用原有車廂與博愛座,保障車廂則提供額外選擇,不造成排擠。
4. 帶動正向社會循環:收費所得可回饋於交通設施改善與弱勢乘客服務,讓「有付出、有效益」的機制促進公共交通進步。
可能有人會提出的質疑:
1. 「是不是變相讓有錢人買座位,弱勢者更邊緣?」
回應:如果加收價格設定低門檻(10~20元),是針對有身體需求而非經濟階層;原有博愛座與普通車廂仍保留,不影響其他乘客權益。
2. 「技術上會不會很難實現?會不會增加營運成本?」
回應:台北捷運已有自動閘門與電子票證系統,技術並不困難,車廂加裝讀卡設備及標示即可,初期可試辦評估效益。
3. 「空間是否足夠配置這樣的車廂?」
回應:「初期可在特定時段與特定路線試辦」,以便觀察使用率與乘客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