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Sophie
已附議499 (時間已截止)
尚須4501個附議
考試公平化,
取消原住名加分制度,
或是「逐年減少」加分比例。
事實上,
有為數不少的「隱藏原住民」,
這些小孩到了14歲讀國中二年級時,
會突然地改姓氏,
為的就是「原住民加分優惠」,
而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隱藏原住民」,
其經濟能力、消費水準與
一般閩南人、客家人無異,
「加分優惠」應針對「真正有需要的人」,
而非為此福利而蠅營狗苟的都市隱藏原住民。
應試學生中
領有「中低收入戶者」加5%,
領有「低收入戶者」加10%,
讓真正處於經濟弱勢、教育資源弱勢、
社會地位弱勢、文化資本弱勢的學生
享有加分優惠,
而非一視同仁地
單純因為「種族」、「血統」而加分。
1. 加分35%額度太大,
對一般沒加分的學生是不公平競爭,
即使原住民學生以外加名額入學,
仍會排擠一般生的學校資源,
應縮小加分額度至10%以下或完全取消。
2. 近年來,
以配偶為原住民血統為由,
將子女列為原住民以享福利,
並不是少數。
不少「隱藏原住民」小孩到了14歲
讀國中二年級時就會突然改原住民姓,
只為了原住民加分和補助,
但平日根本不用原住民語言,
並且早就忘記自己的母語文化習俗。
3. 部分原住民
經濟能力、消費水準在平均值之上,
你生活品質優渥,足以供子女補習,
顯見其文化資本可提供子女足夠的教育資源,
不需倚賴「加分優惠」。
4. 加分進好學校的原住民學生
通常都是來自文化資本高的家庭
以及教育資源豐富的學區,
而真正處於偏鄉、教育弱勢區的
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學生
並沒有獲得實質的幫助,
只是圖利了住在都市家境優渥的原住民。
5. 學習應「適才適所」,
程度到哪就去程度都差不多的高中、大學,
避免有「程度跟不上」的問題,
還需要老師額外補救教學。
6. 原住民學生大幅度加分35%
到自身程度遠跟不上的高中和大學,
進去後多科不及格,
被退學後又再加分考回去,
浪費教育資源。
7. 原住民加分優惠
只是政府「形式上」的補償,
與原住民的語言、傳統文化和
習俗的保留並無直接相關,
有這項加分優惠
不代表原住民孩童就會
大力宣揚自身族群的傳統文化。
國中、高中升學考試需要的
「初級、中級母語認證」
對於原住民族「母語普及」也很有限。
8. 原住民學生應當
自食其力、奮發圖強,
而不是倚靠加分優惠而有恃無恐,
在學習的過程更怠惰。
9. 「原住民學生加分優惠」
對於原住民學生是一種「歧視」,
他們跟一般的學生一樣,
身體健康、四肢健全、智商正常,
不需要倚靠政府的加分優惠措施。
10. 所謂的「福利制度」
應秉持「立足點平等的原則」,
而非齊頭式平等,
只因「種族」、「血統」加分
就屬齊頭式平等。
君不見
在都市生活的優渥原住民學生可以加分,
在偏遠山區的弱勢「非原住民」學生卻無法加分,
豈非荒天下之大謬?
如果偏遠山區的原住民孩童真的很弱勢,
文化資本不足、教育資源匱乏、
經濟能力弱勢、消費水準低落,
需要靠加分才能彌補外在條件的缺失,
那偏遠山區的「非原住民學生」
又何嘗不是如此?
真的要實施「加分優惠制度」
就應該採「立足點真平等」,
讓家境不好、文化資本較低、
教育資源和經費較匱乏的學生加分,
而不是只因「種族」、「血統」就加分。
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加分5%,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加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