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終止校園言語暴力推動聯盟
已附議813 (時間已截止)
尚須4187個附議
終止校園言語暴力,讓孩子安心成長
根據2021年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調查,近兩成的台灣國中小學生曾遭受來自教師的精神暴力。這些言語不僅侮辱了孩子的尊嚴,還讓他們的自信心和發展受到侵害。
有23.9%的國中學生與17.4%的國小學生表示,曾聽到教師用羞辱、嘲諷甚至恐嚇的言語來貶低他們。孩子說自己會被罵「胖」、「笨蛋」、「白癡」、「王八蛋」、「豬頭」、「健忘的豬」、「沒有用」、「未來沒前途」......
許多人也聽過「你們是我教過最爛最笨的班」。也有案例中,老師會威脅說「26號我要去揍你,不騙你,我要揍你到哭喔」;有孩子只是因為直笛吹不好,就被罵「去特教班」、「你是死白癡嗎?」;有孩子成績不理想被罵說「無恥」、「厚臉皮」、「狗改不了吃屎」、「叫你廢物還侮辱了廢物」。
甚至,有一年級孩子只因為發展遲緩,拿書、念書較慢,就被老師要全班一起罵「笨」、「將來不會有成就」。
讓我們終止言語暴力,解放孩子的心靈
哈佛大學曾對超過300名遭受體罰、辱罵等家庭暴力受害者,進行追蹤研究,結果令人震驚:精神暴力長期作用於孩子,會導致皮質醇大量釋放,使大腦無法正常應對壓力,最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害。
其他實證研究進一步證明,遭受精神暴力的孩子,大腦的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他們負責連結左右腦的胼胝體比一般人小25%到35%,這使得著他們在資訊整合、發展和表現上都受到限制。也有研究指出,受到言語暴力對待的孩子,負責維持情緒平衡的小腦蚓部,也會因言語暴力而發育不全。
這些對腦部的實質影響,再再證明言語暴力的傷害,並不亞於肢體暴力或體罰,不只傷心,還傷腦!無形的暴力造成了有形的傷害,深植於孩子的心中與腦中,伴隨他們一生。
長期受到言語暴力的孩子,大腦會建立起「逃避」或「反擊」的神經回路,導致他們在面對壓力時,無法冷靜思考,而是習慣用極端的情緒波動來處理問題。這讓暴力可能世代相傳,受害者在在成年後,更可能依賴暴力,進而在職場或家庭中施暴。
言語暴力也讓人的自信心被嚴重打擊,更害怕犯錯,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負面循環,更可能走向失敗主義,選擇逃避、拖延或放棄。
言語暴力不是管教,而是傷害
每一句羞辱性的話語,都在傳遞一個深層訊息:「你不值得被愛」。這會讓孩子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孩子被迫面對充滿言語暴力的校園環境,不但無法培養出批判性思考能力,更會摧毀孩子思考的自由,禁錮他們的心智發展。
管教?不,這是剝奪尊嚴!
言語暴力讓孩子習慣被剝奪,讓孩子以為只有犧牲自尊才能贏得愛與成就。我們的孩子值得、也需要擁有尊重他們的老師,他們應該擁有一個不需要靠運氣才能避免羞辱的教育環境。
國家有責任保障每位孩子免於言語暴力的侵害
依據《兒童權利公約》,國家有義務保護兒童不受任何形式的身心暴力,其中就包括言語暴力。這不僅僅是一項義務,更是我們應該對每一位孩子許下的承諾!社會對於精神暴力與言語暴力的認知已經越來越清晰,政府應該與時俱進,積極採取行動。
我們的訴求:
修正《教育基本法》:
將現行「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及霸凌行為」修正為「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霸凌及精神暴力等一切形式的身心暴力」。
修正《教師法》:
將精神暴力和言語暴力明確納入不適任教師的處理範圍。
但修法並不足夠,我們需要真正改變教育文化
政府應該進一步在教師培訓、考核與任用上,將「正向管教」列為教師的基本能力。正向管教不能只是一種教育理論,更要在教學現場真正實踐。
要讓教師有機會發現,不依賴暴力或羞辱,才有機會採取有效的正向管教手段。唯有教育建立在建立在理解、尊重、引導之上,才能讓教師在專業工作中獲得成就與尊嚴。
終止校園言語暴力,給孩子一個真正能夠良好發展、心靈無拘的教育環境。
讓暴力不再成為我們自我實現的阻礙
在校園中,精神暴力仍普遍存在,這麼大量孩子長期受到傷害,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深且廣。
精神醫學、社會學研究都再再證明,精神暴力造成創傷,會造成發展不全、能力降低、憂鬱、焦慮、自卑、暴力傾向等負面影響。
當我們終止言語暴力,停下暴力複製,就可以移除許多人心靈的禁錮、自我實現的阻礙。讓人更有機會能夠充分發展心智並保有健康身心。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尊重他的老師,一個不需要靠運氣才不會被羞辱的教育環境。
終止校園言語暴力,最大,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讓孩子不再繼續受害,不再承受這樣的痛苦!
而國民教育是孩子人生必經之途,如果我們在這一代能終止校園言語暴力的複製,移開自我實現的阻礙,自然,也會成就全體國人的利益。
促進教師發展正向管教能力,增進專業尊嚴
輕視精神暴力的傷害,或默許言語暴力的環境,長期以來對老師會產生不利影響:沒有機會揚棄暴力,以至於沒有機會真正發展正向管教能力。
唯有終止言語暴力,才能讓老師有機會學習和發展更有建設性,也更有教育專業的正向管教方法。
這對於建立專業倫理,發展高效能的師生、親師溝通能力、理解學生的能力都有幫助,這些能力進展並不只是作用在輔導管教上,對於教學也大有助益。
教育專業的發展會增進職業自信與專業尊嚴,形成正向循環。因專業而增進尊嚴,才能真正讓老師的工作更快樂。
讓孩子真正能夠發展道德感與責任心
在言語暴力的環境中,孩子是因為害怕被羞辱的恐懼感而守規矩,這反而會讓孩子喪失機會去了解自己的行為可能傷害他人或讓他人不舒服。孩子只能從中學到趨吉避凶,而沒有真正負起責任--同理他人的感受,做出不傷害或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的選擇。
停止言語暴力,發展正向管教,能讓孩子從內在理解行為的對錯,而非出於恐懼去服從。讓孩子能願意想清楚自己的行為結果,發展判斷力,而成為有能力負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