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幸福小任
已附議11 (尚餘60日)
尚須4989個附議
台灣已經邁入高齡社會,但目前針對高齡者的交通制度,多半著重在「限制」:限制駕照年齡、重考、禁駕、強制保險、要求裝設安全系統等等。這些雖然重要,但卻忽略了根本問題——當我們限制他們開車的同時,是否也給了他們其他的選擇?
對許多長者而言,開車不是為了享受,而是唯一能夠維持日常生活與社交參與的方式。不讓他們開車以後,他們要怎麼去醫院、買菜、參加課程、拜訪朋友?不是每個人家中都有子女接送,不是每個地區都有便利的大眾交通。
因此,我提出這項建議:
希望政府能推動「高齡者專屬計程車制度」,讓長者有一個安全、便利、尊嚴的出門方式。
這項制度的設計可包含以下內容:
🚖 一、建立「樂齡接送車」制度:
提供65歲以上長者使用的專屬計程車,司機需經友善接送訓練,且計程車本身僅可載送符合資格對象的長者。
可使用APP、電話或透過里幹事、照顧服務人員(社區據點)、社區志工等協助預約。
可設定固定接送點:如衛生所、傳統市場、活動中心、公園、日照機構等。
設定「友善車輛標準」:上下車輔助扶手、低地板、簡易語音提醒、備有水與小傘等貼心設備。
💰 二、提供交通補助機制:
政府每月提供高齡者交通補助金額(如每人每月1000~3000元),供其搭乘「友善車」。
不需要透過裝病、領長照等級、申請居服才能取得補助——讓健康的長者也能走出去。
將比現行「敬老金」更有實質幫助、直接提升長者生活品質與社交參與度。
🧠 三、整合現有資源、避免制度重複:
健康功能良好的長者可至地區衛生所配合成人健檢進行登錄與身份認證,不需另啟用長照資源或CMS制度。
行政上可與長照2.0系統結合,讓需要照顧的人仍有照顧型交通工具(如復康巴士);而功能良好的長者則有獨立「生活型交通支持」。
減少照顧管理專員行政負擔,讓人力資源花在真正需要的案家。
👴 四、制度意義與實質效益:
🔹 降低高齡者開車風險,減少重大交通事故
🔹 減少因交通不便導致的就醫延誤、社交隔離、身心退化
🔹 讓長者不需「裝病」才能獲得服務,重建制度誠信與資源公平
🔹 有尊嚴地老化、不被迫依賴子女,讓高齡者活得更自在、更自由
📣 最後我想說:
每個人都會變老。如果我們只想到怎麼限制長者開車,而不去提供一條他們能走的替代之路,今天他們受困,明天也會輪到我們。
這不是「福利」,這是社會設計應該做到的「最低限度」:讓人走得出去,才活得有意義。
希望政府能真正正視高齡交通的替代選擇,而不是一味強調管制與限制。這項政策不只能幫助長者,也能減少家庭照顧負擔,促進人與人的連結,讓台灣邁向真正友善的高齡社會。
【PS:比對目前政策長青幸福卡】
雖然看起來和長青幸福卡有些類似,但最大的不同在於,友伴車不是一般的交通補助,而是一種「為長輩量身打造的專屬接送服務」。
長青幸福卡是開放式的,誰都能搭、去哪裡都可以,重點是「你要自己去搭車」。而友伴車制度則是只載65歲以上或身心障礙者、只去事先登記的生活地點、只由經過審查與訓練的友善司機開車。它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讓長輩安心、自在出門的一種生活支持。
這項制度將直接改善高齡者日常出行困難的問題,讓尚有行動能力、但缺乏交通支持的長輩,能夠在不依賴子女、不冒險開車的情況下,安心出門就醫、採買與參與社區活動。長輩不用再「裝病」才能取得資源,提升制度誠信與長者尊嚴。
對照顧家庭來說,也能減輕接送壓力,讓家庭照顧者更有喘息空間。
此外,專車司機經過篩選與友善訓練,能減少高齡者誤搭、走失、被不當對待等風險。透過固定地點、限制對象、明確補助,亦能提升資源使用效率,避免濫用,並分流現有長照與公共交通壓力。
整體而言,此制度將促進「高齡者社會參與」、「家庭照顧支持」與「行車安全改善」,是實質邁向高齡友善社會的重要一步。
本提案所涉及之制度設計與補助規劃,建議由中央(行政院所轄)統籌規劃,地方政府得視區域特性配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