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Hui-Min Liu
已附議89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11個附議
文化部應立即制訂國片映演比率政策!國片銀幕配額每年不少於30%
影像是我們這一代的語言,一個社會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傳承,不能沒有機會說自己的故事,電影是建立社會核心價值最有力的媒介!但台灣國產電影目前面對一個惡性循環的困境:拍好的電影欠缺映演舞台,投資人經常血本無歸,本土電影人除了校長兼撞鐘、身兼數職,還可能得等上數年才能拍一部片。
再好的球員,沒有球場,也打不出世界冠軍; 再好的種子,無法在水泥地發芽、成長!
讚嘆韓國影視產業大放異彩,就不應忽略: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當年領頭倡議國片映演比率的保護政策,經過十多年的孕育,才造就今日之輝煌。韓國明確提升電影文化的高度,作為國家基本建設之一。
反觀台灣,十多年前的國片市場及品質,公認領先於韓國,我們從來不缺故事及電影製作人才,但經歷了這許多年來政府的文化市場完全開放決策,國片今天面臨難以突破的的困境。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唯有適用普世的「文化例外原則」,以104年5月22日立法院通過的《電影法》修正案第六條為依據,我們力挺文化部挺身而出,即刻制訂國產電影的映演比率!
唯有透過制訂電影院廳一年中上映國片的天數,才能保障台灣國片有一定的放映空間,才能促進更多投資人支持國片產製,並讓更多台灣影視人有機會拍台灣的電影,讓我們的孩子們能看到台灣的傳奇與故事,我們不希望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國片永遠缺席!
我們不排斥外片,但多元化的台灣社會,反而難得見到本地電影蹤跡,這應不是我們大家願見的!我們也相信,政策扶植國產影業,將有助於開發更多的電影觀眾族群,擴大院線及發行商的利基,中長期而言,絕對是雙贏(Win-Win)策略。
台灣其實有足夠人才支撐台灣電影產製業,也有足夠的市場規模,但因缺乏適當的文化政策,導致拍好的電影找不到放映的院廳,進而令產業投資者與資金怯步。若以韓國成功經驗來看,30%的國片螢幕配額制(每年每家戲院至少播映122天的國片),才是鞏固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正道。野薑花
配額制,不僅是制度性的保障,絕對有助於整個台灣電影產業正面發展。
國片若有穩定的管道持續播映,不再被隨便下檔、換時段,代表會有更多票房收入真正回到電影製作產業,也可以提供他們持續產製的動力與資金,相關工作人員因此可獲得更多穩定的工作機會,台灣國片的風格與人才也會因此逐漸累積,而不再是過多的短線跟風作品。
如此,可逐漸建立代表各種台灣多元風貌的故事與電影風格這對台灣觀眾、台灣國片製作端和戲院來說,都是一個永續的投資。
近來國片拍攝並不是掛零,但是阻礙國片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拍完沒處放,因為上映不到一周,就要被各種理由下架。有些電影需要口碑發酵,首周周末票房不佳就要面臨被戲院砍頭的命運。甚至是有些票房不錯,但下一檔是好萊塢大片要上映,結果是「國片就給我通通閃一邊」!無論票房有多好,一部好萊塢就打死你。各種複雜的簽約方式,不僅讓戲院只能乖乖上映好萊塢,也讓國片導演苦不堪言。小小幼苗還沒長大,就要跟財大氣粗的競爭對手一拼死活。
唯有以公權力重新制定遊戲規則,讓國片有機會茁壯成長,才有可能打破目前的惡性循環。而韓國電影的保護政策,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保護政策實行了十餘年後,韓國電影茁壯發展,終於可以在市場上擁有勢均力敵的競爭力,並從而取消電影的配額制度,開放市場。目前的韓片、韓劇,連台灣觀眾都愛看。帶動的不僅是韓國電影業發展,相關的的產業:韓國文化輸出、韓國民生產品、觀光產業、韓國影視產業全都環環相扣、永續發展。
事實上,除了韓國以外,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智利、馬來西亞、越南、巴基斯坦、埃及、印度、中國,在參加WTO時都為本國電影設置了銀幕配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