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匿名
已附議14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86個附議
在現今的台鐵運行模式下,許多區間的閉塞距離仍然維持在上世紀的標準,長度動輒1.5-2.5公里。這種設計雖然適用於過去以柴油機車及長編組列車為主的時代,但在現今電聯車普及、列車加減速性能顯著提升的情況下,這樣的閉塞區間已成為運能提升的瓶頸。現行台鐵營運時常出現區間車為了讓快車超越,被迫在車站內停等5-10分鐘的情況,導致列車行駛時間大幅增加,甚至影響後續班次的準點率。由於閉塞區間過長,區間車無法靈活調度,只能被動等待,無形中降低了整體運輸效率。台鐵許多路段的速限並非因為軌道條件或列車性能不足,而是因為閉塞區間過長,導致列車行進間需要提前減速,以確保不會影響到前一班列車的運行。例如,如果區間長達2公里,而當前方列車尚未完全駛離時,後方列車就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進站前就進行較長距離的減速,這對於區間車而言影響尤為嚴重,使得行車時間被動延長,進一步降低運輸效率。
若能將現有的閉塞區間縮短至300-500公尺,將可以大幅提升軌道容量,使列車間距得以縮小,進而增加可開行的班次數量,並避免列車因等待前方區間清空而停滯不前。這不僅能提升整體運輸效率,也能提高運行速度,使台鐵更具競爭力,進一步吸引通勤族與私家車使用者轉向大眾運輸。
比起盲目在市區邊緣耗費鉅資新建「站站停」的郊區捷運,應該充分利用台鐵本身雙軌、高速、緩急接續的優勢。若能透過縮短閉塞區間、優化調度模式,則可更有效地提升近郊通勤運能,充分發揮其作為「都市對都市通勤骨幹」的角色,而不僅僅是「城際運輸」的輔助工具。唯有如此,台鐵才能真正邁向「捷運化」。
在沿用300至500公尺的短閉塞區間後,台鐵將能顯著縮短列車班距,使區間車在行駛過程中減少長時間待避的需求,並降低因應閉塞區間過長而需提前減速的情況。此舉可望大幅提升整體運能,預估至少可達現行運能的三倍,並且可以在避免購買新車的情況下,達到提速的效果。同時,更高的班次密度將提高近郊通勤旅客對台鐵的依賴度,使其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通勤選擇,並達到分流公路塞車的效果、增加整體的通勤效率。
然而,短閉塞區間的導入亦須考量其技術與營運上的挑戰。
1. 為確保行車順暢,在尖峰時段應適當限制煞車性能較差之貨運列車及推拉式自強號的進入,以避免影響大量使用電聯車運行的通勤時段。
2. 號誌與行車控制系統的全面更新將成為必要措施。此舉雖需投入大量資金,但長遠來看,運能提升帶來的運量成長可望逐步回收成本,最終實現收益大於支出的正向循環,仍是利大於弊。
3. 在短閉塞區間的運行模式下,若軌道某處發生異常,則須搭配即時警戒系統,以確保後方列車能在事故發生後的數秒內迅速煞停,降低潛在風險並確保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