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世衛菸草減害專家 王郁揚
已附議10 (尚餘23日)
尚須4990個附議
目前檳榔相關法規主要由衛生福利部主導,以「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為核心,聚焦於公共健康與危害防制。然而,檳榔在台灣具有農業產業的重要角色,直接影響數十萬名種植、加工及銷售業者的生計。建議農業部參考財政部在酒類與菸草管理《菸酒管理法》上的經驗,制定「檳榔管理法」,以農業發展、產業輔導及食品安全為核心,同時兼顧公共健康議題。以下為建議要點:
一、建立產業管理架構:
1. 以農業部為主管機關,整合檳榔的種植、加工及銷售流程管理。
2. 引入產業輔導機制,協助檳榔農戶轉型為更具永續性的農業生產模式。
二、引入健康與風險管理:
1. 與衛生福利部合作,推廣三減策略:
(1)減少傷害:推動低傷害檳榔產品的開發與使用,減少加工過程中的有害成分添加。
(2)減少需求:透過教育與宣導,提高消費者對檳榔危害的認知,減少市場需求。
(3)減少供應:逐步減少檳榔種植面積,鼓勵農戶轉作其他高附加值作物,降低供應量。
2. 與衛生福利部合作,推廣健康風險知識,並要求標示加工產品中檳榔成分與可能影響。
3.制定標準化加工流程,減少添加物帶來的健康危害。
三、平衡產業與公共健康:
1. 設立專責小組,定期檢視檳榔產業的經濟效益與健康影響,提出修法建議。
2. 鼓勵地方政府參與,因地制宜制定檳榔販售與宣導規範。
利益
1.產業發展:以農業部為核心,避免過度污名化檳榔產業,保障檳榔農戶及相關產業從業者的經濟利益,提供產業輔導資源。
2.公共健康:透過標準化管理與風險宣導,減少加工檳榔對消費者的健康危害。
3.政策一致性:參考其他農業產業的管理模式,使政策更具連貫性與系統性。
影響
1.政策協調挑戰:農業部與衛福部之間可能需要更多資源與溝通,確保健康與產業利益的平衡。
2.轉型成本:推動產業輔導與標準化管理可能需要額外的時間與經費支持。
3.社會觀感:政策轉向可能引發部分反對者認為健康防制目標弱化,需強化溝通說明。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