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路遊戲防霸凌與退款管理辦法防範惡意倒閉

提議者 天御院照

尚須4996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5-03-07
檢核
2025-03-10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自行撤案
2025-03-18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網路遊戲防霸凌與退款管理辦法

第一條 目的:

為維護公平、安全的遊戲環境,政府應設立:

「網路遊戲防霸凌與退款管理部」,並與數位遊戲平台及遊戲廠商合作,規範防霸凌政策、退款機制及防範惡意倒閉,保障玩家權益。

要求數位遊戲平台及遊戲廠商提供有效的申訴與退款機制。

保護玩家權益,避免因霸凌行為產生心理創傷。

第二條 防霸凌政策:

禁止語言攻擊、騷擾霸凌、冒充詐騙、不當內容、惡意行為(如送人頭、組隊欺壓、攻擊同一個玩家)、不公平競爭(氪金壓制)、誘導課金及虛假廣告。

遊戲商與數位遊戲平台應設立聯絡信箱以供申訴。

禁止行為:

1. 語言攻擊:辱罵、歧視、威脅、仇恨言論。

2. 騷擾霸凌:惡意私訊、針對攻擊、圍剿特定玩家。

3. 違規者可被警告、禁言、封號,甚至公會或門派禁封。

4. 冒充詐騙:假冒管理員或開發者進行詐騙。

5. 不當內容:分享暴力、違法或惡意針對玩家的內容。

6. 惡意行為:送人頭、妨礙隊友、組隊欺壓他人。

7. 不公平競爭:氪金玩家壓倒性碾壓非氪玩家,導致遊戲失衡,惡意操控遊戲機制,使特定玩家或群體獲取壓倒性優勢。

8.與描述不符、誇大不實、公佈內容不準確,或者角色、道具、服裝、卡片的製作或抽取機率與實際情況不符。

3. 防止誘導課金與虛假廣告:禁止遊戲廠商操縱輿論、隱藏機率、偽造高端玩家吸引消費等行為。

9.誘導消費:利用誤導性廣告、內部玩家操作輿論、虛假限時優惠等方式刺激玩家過度消費。

誘導課金:實況主或主播偽裝普通玩家,誤導消費者,利用誤導性廣告、內部玩家操作輿論、虛假限時優惠等方式刺激玩家過度消費。

沒有權限調整遊戲道具製作機率、「不國家機率不同」是因遊戲生態差異等,讓實況主或主播假裝是普通玩家,藉由展示高額消費帶來的強大優勢,讓觀眾產生「不課金就玩不下去」的感覺。

操縱輿論:透過主播影響玩家對遊戲的觀感,例如炒作某些角色、裝備,讓玩家投入更多資源。

刺激競爭心理:安排「內部玩家」假裝是高端玩家,引誘一般玩家為了超越他們而持續消費。

製造人氣假象:讓實況主在遊戲內花錢打造「夢幻帳號」,吸引玩家模仿消費。

不公平競爭:實況主與主播可能獲得內部資源,導致一般玩家即使課金也追不上,影響遊戲公平性。

10.評分與審查機制:

1.禁止刪除玩家評價,確保留言真實性。

2. 禁止內部人員評分,避免影響公平性。

3. 禁止虛假廣告與造假活動(如遊戲商內定人員獲得高級獎品抽獎)。

11.退款理由:

衝動消費儲值,請求全額退款。

長期受到其他玩家騷擾,無法繼續遊玩,請求全額退款。

遊戲內存在惡意霸凌、惡意追殺,導致遊戲體驗極差,請求全額退款。

遊戲內充滿惡意玩家、公會,無法正常遊玩,請求全額退款。

遊戲環境不友善,遭受特定玩家長期霸凌,感到不適,請求全額退款。

1. 數位遊戲平台退款機制,24 小時內處理。

2. 遊戲客服退款,需提供購買證明,24 小時內審核。

退款限制:

1. 已使用的虛擬商品不可退。

2. 濫用退款機制者將被拒絕退款。

3. 若行動應用程式數位發行平台或遊戲廠商拒絕退款,玩家可向防霸凌管理部申訴。

政府監管遊戲產業:

保障遊戲生態健全發展,避免短期「割韭菜」遊戲橫行。

遊戲霸凌與不公平消費行為嚴重影響玩家權益,政府應透過,法律監管、技術防範與透明交易機制,營造更健康的遊戲環境。

強制監督遊戲業者維護公平性,防止外掛、漏洞、bug、不公平機制等問題影響玩家體驗。

成立「防霸凌管理部」,專門處理玩家投訴與監管遊戲商行為。

利益與影響

利益與影響:

遊戲霸凌的利益、影響與法律規範:

一、遊戲霸凌的定義與類型

遊戲霸凌(Gaming Bullying)指玩家在遊戲中透過語音、文字、行動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惡意騷擾、排擠、嘲諷、詐騙等不友善行為。

這種行為普遍存在於線上多人遊戲與社交遊戲平台,影響玩家體驗並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與財務損失。

二、遊戲霸凌的利益(對施暴者而言)

1. 心理優越感:施暴者透過欺凌他人獲取控制感與成就感,特別是在競爭性強的遊戲中。

2. 提升遊戲排名:透過排擠或針對較弱的玩家,提高自身排名或獲取更多獎勵。

3. 群體認同感:某些玩家透過欺凌行為融入特定團體,鞏固自己在遊戲社群中的地位。

1. 對受害者的影響:

心理傷害:受害者可能產生焦慮、抑鬱,甚至喪失對遊戲或社交的興趣,嚴重則的輕生。

遊戲體驗受損:可能被排擠、拒絕組隊,甚至被刻意針對,使遊戲體驗變得痛苦。

社交影響:可能影響現實中的人際關係,甚至害怕參與線上互動。

財產損失:在遊戲中遭受嚴重的攻擊玩家和霸凌,影響了我的遊戲體驗,要求退款。

遊戲內部缺乏有效的舉報和防護機制,導致我長期受到其他玩家的騷擾,無法繼續遊玩,要求退款。

由於遊戲環境不友善,我在遊戲中被特定玩家持續霸凌,這讓我感到不適,要求退款。

購買後發現遊戲內充滿惡意玩家門派,導致遊戲體驗極差,無法正常遊玩,要求退款。

2. 對遊戲社群與產業的影響:

遊戲環境惡化:霸凌行為導致玩家流失,使遊戲社群變得不友善。

遊戲公司聲譽受損:若遊戲開發商未有效管理霸凌問題,可能引發負面評價,影響營收與未來發展。

法規與監管加強:部分國家開始關注線上霸凌問題,可能促使政府介入,要求遊戲公司加強管理,甚至面臨法律責任。

四、法律規範與政府介入:

1. 針對遊戲霸凌的現行法律。

各國法律對網絡霸凌已有不同程度的規範,部分國家已將遊戲霸凌納入法律管理範疇。

例如:

國外《網絡欺凌防制法》針對線上霸凌行為進行處罰,部分州已經將線上騷擾列為刑事犯罪。

國外《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規範遊戲公司收集與處理玩家數據,並要求提供有效的舉報機制。

2. 可能增強的法規:

政府成立「網絡霸凌防制機構」:專責處理遊戲霸凌相關案件,對遊戲廠商與平台監管,確保玩家權益。

對遊戲公司與平台加強責任追究:要求行動應用程式數位發行平台與遊戲廠商提供有效申訴管道,對未能制止霸凌行為的公司進行罰款或責任追究。

加強未成年玩家保護:建立更嚴格的身份驗證與內容審核機制,避免未成年玩家因霸凌行為受到心理創傷。

五、如何減少遊戲霸凌:

1. 數位遊戲平台與遊戲廠商的責任。

推出更嚴格的舉報與審查機制,確保霸凌行為能夠被及時處理。

評分與評論審查制度,避免網絡騷擾與集體霸凌行為影響真實評價。

對無視玩家問題的遊戲公司進行開罰,確保遊戲開發商履行管理責任。

2. 遊戲平台與廠商責任:

設立更嚴格的舉報與審查機制,確保霸凌行為能及時處理。

加強評分與評論審查,避免虛假評價影響真實用戶體驗。

針對無視霸凌問題的遊戲公司進行罰款或責任追究。

3. 遊戲公司與開發者的管理措施:

使用AI過濾不當言論、攻擊同一個玩家,自動偵測與處理惡意行為者。

限制惡意玩家的互動權限,如禁言、封鎖或限制遊戲功能。

建立友善的社群機制,鼓勵玩家支持受害者,減少霸凌行為。

4. 玩家教育與社會意識提升:

推動良性競爭與尊重文化提升素質,讓玩家意識到霸凌行為的影響。

建立心理支持機制,幫助受害者獲得適當的情緒支持與協助。

5. 監管法規趨嚴:要求政府介入監管,對遊戲公司加強法律責任。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避免因霸凌行為產生心理創傷。

6.結論:

遊戲霸凌對個人、社群與產業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施暴者可能短期內獲利,但長期而言,這種行為只會破壞遊戲生態,導致更多玩家流失與遊戲市場衰退。

因此,透過法律監管、技術防範、遊戲公司責任落實與玩家意識提升,可以有效減少遊戲霸凌,營造更健康的遊戲環境。

0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