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學生心理假政策效果不彰,需要完善政策方案

提議者 謝昀熹

已附議9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91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4-04-01
檢核
2024-04-08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不通過
2024-06-07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1. 增加親子講座或召集家長參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講座,讓家長具備相關知識,改變過去的觀念,促進與學生的雙向溝通與相互理解。
  2. 一個月內請三天以下的心理假不須家長同意。
  3. 學生隱私權問題校內輔導諮商以網路填寫方式預約,以保護學生隱私,避免學生擔心招來異樣眼光。
  4. 導師在追蹤留意學生狀況時,必須不洩漏與學生相關情況,保護學生隱私。
  5. 可能造成學生濫用的情形 :心理假額度計算以一個月為一單位,一個月最多請三天。
  6. 三天的額度不需家長同意,但若超過三天則需家長同意。
  7. 三天的額度主要用於學生自我調節身心狀態,適用於狀況較輕微的學生,但若一個月內請假次數超過三天,便須有師長和學校輔導資源介入。
  8. 學生若欲請三天以上的心理假,便須有學校輔導單位或醫療單位開出的證明。
  9. 實際解決心理不健康之相關輔助辦法:開設心理探索等相關主題之課程,帶領學生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並找尋自己的價值和目標,導正思維,使學生正向看待事物進而讓身心靈健康。
  10. 學校輔導室設置專業對接,讓狀況較嚴重或不穩定的學生可以直接接受專業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避免專業知識的不足引發後續持續的惡化。
  11. 在學校課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如何管理情緒、應對壓力等問題,並傳遞正確觀念,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並非可恥,而應該以正向的方式看待,積極尋求幫助解決。
  12. 新增其他多元管道讓學校追蹤並關心學生狀況,也讓學生能夠尋求幫助。例如新生入學前的健康檢查應新增有關心理健康類的檢查、定期進行心理測驗、定期心理輔導等。
  13. 學校老師應定期受有關心理問題的訓練,若教師也能有相關基礎的知識,便能在教學中做出調整,也更能照顧學生情緒和心理感受,避免與學生的談話衝突或溝通障礙。
  14. 使用心理假為學生權利,但可能因學校課程時間問題而限制了心理假的使用,造成效果不彰,建議學校將課程課業安排補交作業的延期機制,專門提供給有需求的學生。
  15. 學校課程可準備影音資源,提供給請心理假的學生,幫助他們補上課程進度,避免造成額外壓力。

利益與影響

近年新聞報導許多高中職大學皆發生學生輕身事件且根據衛福部近10年統計,24歲下結束生命的人次直線上升,10年內翻了近3倍,一件一件的憾事引起大眾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政府和各個大學、高中職也陸續實施心理假制度,而在自殺率居高不下的階段,心理假是否能真正幫助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目前制度有哪些不足?

心理健康假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關注到自身情緒狀況,希望學生在面對身心出現狀況時,更能安心的休息,舒緩眼前可能遇到的壓力,然而心理假的實施卻遇到了許多狀況和問題,甚至被批評毫無用處。

在校園諮商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大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去應對自己的情緒,但事實上專家指出,心理假無法解決心理壓力,必須提供更充足輔導資源和建構完善的防護網,讓學校師長正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適當時機介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與調適困境。

因此若能改善校園輔導諮商環境加上完善心理假制度,便能幫助學生在面對心理壓力時更有效的解決,同時避免將心裡不健康的狀況惡化成心理疾病。

另外,將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普及推廣,促進人民的認知和了解,才能正確地發揮社會正向影響力,同理和照顧身邊發生心理不健康狀況的朋友,而不是予以偏見。

期望心理假政策制度的改善能達到理想效果,真正實際的幫助學生在面對多重壓力焦慮時能有智慧、有方法的面對,避免心理狀況惡化,造成不幸。

1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