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立軒
讓離岸風電審查的環評制度納入漁業衝擊評估
更嚴格審視對海洋生態的衝擊
增加對離岸風電的把關
限制風力發電機的密集程度
增加對陸域風機的規範,改變只規範「距離民宅250公尺以內才需環評」的情況
安裝蝙蝠偵測器在蝙蝠出現的高峰期降低風扇的轉速
訂定法規保障居民權益,若要將風力發電機安裝在住宅區附近,則要讓居民參與討論,尊重居民的決定而不是和地方頭人討論回饋金的金額
風力發電機的建設計劃時間往後延,並參考以下建議針對風電建設立法:
1.整合溝通先劃定區域並且完成政策環評。
2.從頭開始就與在地溝通,讓衝突問題減到最小。
3.建立各方聯絡方式,找到代表人並且建立溝通管道。
4.規定建商了解一切資訊包含:漁獲量、魚獲品種、作業漁法、追蹤魚群、偵測漁場環境、了解風機設置的影響。
5.用社區基金的方式來達到公正轉型,讓第三方組織來做監督。
6.串聯各個部會,整合大量資料來避開爭議性海域。
離岸風電方面需有更高的統籌單位,缺乏整合導致飛安、船隻航道等原因取消經濟部公告的離岸風電潛力場址,我國海委會無法律權限,建議由海洋專業者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來協調各部會。
風場和漁場重疊,在外海一根一根的離岸風機會卡住魚網,讓漁民們根本無法捕魚,更不用說離岸風機對台灣海峽下面的魚類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風力發電機的葉片會導致蝙蝠被擊落,風力發電機也會導致鳥類棲息地的縮減,讓鳥類選擇其他地方棲息,造成連鎖效應,導致其他棲息地的鳥類生存壓力變大。
關於風力發電機施工時的巨大噪音對台灣海峽下的生物(包含中華白海豚)造成衝擊的調查資料極為不足。
對離岸風電的規範改善在行政架構上僅為三級單位卻關乎國際民生的重大政策、牽動數兆元的產業投資
陸域風機產生低頻噪音,讓附近居民痛苦不已
蝙蝠是用回聲定位來感知周圍,遇到了風力發電機,他們可能因為上一秒偵測扇葉位置不在前方,當他們飛過去時,一百多公尺長的扇葉變打了過來,這會導致他們內出血骨折,最後死亡,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周政翰建議可以設置蝙蝠偵測器,放慢風機速度來減少死亡。
由於沒有考慮到居民,有些居民得了「風車症」,睡不著、三高,只能搬家。苗栗後龍鄉南港里的小聚落中,許多人就因為風力發電機造成很大的困擾:
1.風機眩影,會嚴重干擾住戶
2.風機一支上億元,廠商不肯搬
3.風機傳出的能量導致居民失眠
4.噪音太大導致人口外移,村裡剩老人、外籍移工
5.惱人的噪音導致居民得憂鬱症
急於求成功,到最後只會失敗,台灣的問題是缺乏制度,統整各方的意見,才能完整的讓所有事物得到保障
台灣目前政府在離岸風電目標是2025要做57億瓦的發電量,2026到2035要再做150億瓦,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表示:「行政的決策正義是很大的問題」,為了非核家園而破壞鹽田、魚塭、濕地、海岸還有民眾權益,這不是政府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