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羅雪
檢核未通過
為了達到多元發展的目標,教育部在十二年國教課綱內,對高中生的課表做了很大的改動:新課綱裡,六個學期總共有54~58學分(一週約10節)的選修課程,平均下來每天約有2節是選修課。
這樣的安排極大的弊病在於師資問題。開放選修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集中於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可以想見難度必然超出現今的必修課不只一點,而現在高中的師資能夠勝任教授原來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內容?即使勉強趕鴨子上架,也不可能達到新課綱想達成的效果。
然而臺灣人才的競爭力持續下降,教育改革必須要做,而且刻不容緩。有沒有一個替代方案,能達到教育部想要的「適性揚才」的目標?其實,在現在(實施中)的教育制度中,就有一個項目,其所追求的目標和選修課差不多,就是社團課。
選修課和社團課差在哪裡?一個是學理傾向,另一個多以活動的方式達到教學目的。而社團課在許多方面都優於選修課:
(1)對學生壓力較小:眾所周知,臺灣的高中生和其他先進國家相比(除中國大陸),壓力特別的大,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問題,在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給予其過大的壓力絕非好事。而社團課一般來說,對學生的壓力較選修課小。
(2)非填鴨式教育:社團課教學方式活潑,反觀選修課為學理傾向,仍無法擺脫為了考試而實施填鴨式教育的慣性。
(3)面對國際競爭更加有利:在國際的人才市場(或大學面試)中,社團活動所留下的各種參賽證明、(文學、美術等)作品更加能證明自身能力。
在師資方面,社團課對於教師質量的要求不如選修課嚴苛,而且現在已有大量的專門社團教師,不需要完全重新培養。在集中心力於自己所選擇的方向這一方面,也能達到比選修課更好的效果。建議教育部評估減少部分選修課,用社團課取代之的可行性。
本人異想天開的想法如有思慮不周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