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王大寶
尚須0個附議
<<前言>>
「食品營養標示是什麼?從來沒看過」,「一堆字是要怎麼看!,根本懶得看!!」,「毫升、毫克、公克,到底攝取多少才健康?」。以上是不是你我的經驗?為了改善你我健康請支持提案,請幫忙轉寄FB,Line群組
目前國內成人、學童肥胖比率居亞洲之冠,國人10大死因中,有8項死因與肥胖有關,可見體重與死亡率關係密切,為防民眾吃太多高熱量、高脂等食物,導致肥胖、慢性病等疾病...衛福部食藥署在包裝食品有營養標示,規定包裝食品須標示每份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但多標示在背面,總類繁多單位不一,造成高齡者及學齡孩童判讀困難,使得警示效果有限。希望藉由改善營養標示方法,可以讓消費者對於食品更加了解,以圖示化提供更簡易的判斷依據。
<<目前衛福部食藥署做法>>
包裝食品之熱量及營養素含量標示,除第二項規定外,應依下列規定擇一辦理:
(一)以「每一份量(或每份)」及「每 100 公克(或毫升)」標示,並加註該產品每包裝所含之份數。
(二)以「每一份量(或每份)」及其所提供「每日參考值百分比」標示,並加註該產品每包裝所含之份數。
包裝食品營養標示之單位,應依下列規定辦理:
(一)固體(半固體)以公克表示,液體以毫升標示。
(二)熱量以大卡標示。
(三)蛋白質、脂肪、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膳食纖維以公克標示。
(四)鈉、膽固醇、胺基酸以毫克標示。
(五)維生素、礦物質之單位標示應以附表二規定辦理。
(六)其他營養素以通用單位標示。
(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
看到以上食藥署規定你是不是頭暈了?
根據灃食基金會指出,台灣消費者對於營養與成分標示的認識普遍偏低!
針對台灣民眾展開包裝標示的研究調查,該調查期間為2016年6月28日至7月12日。58%的受訪者在購買包裝食品時會查看標示,在這之中高達95%受訪者會看有效日期。
其次74%的受訪者關心成分,而只有43%的受訪者會看營養標示的內容。資料顯示有過半數的民眾會輕忽「營養標示」這項資訊。從「未查看與不常查看食品包裝標示」的受訪者中,有近5成的受訪者認標示字體過小,4成認為已決定購買並不介意有無標示,3成看不懂標示,至少1成認為標示位置不明顯。
從調查可以發現,目前的營養標示不到一半的人會注意,有需要改善必要。
(資料來源:灃食基金會及食力網站http://www.foodnext.net/)
<<國外做法>>
英國利用紅黃綠3色,營養標示變得更加淺顯易懂。紅色表示含量高,黃色含量中等,綠色則含量低。
紅色標誌,代表食品某種含有超過建議攝取量,有不利於保持身體健康,民眾可以藉由圖示達到警示效果。
黃色標誌,代表食物中的某種成份不高也不低,大多數時候,選擇這類食物也是可以接受的。
綠色標誌,代表某種成份在食品中的含量很低,含有越多綠色標誌的食品,越有益健康。
<<建議作法>>
1. 提案採用與英國類似的紅綠燈標示法(或分5級),主要針對四大類別圖示化標示: 1.熱量 2.糖 3.鈉 4.脂肪(反式脂肪,飽和脂肪,脂肪),依據衛福部食藥署進行評估是否有超出建議攝取量標準。例如熱量超出建議攝取量,食品必須在熱量圖示標為紅色指標,這樣消費者一目了然,可以更快速選擇有益的食品,希望藉此引導消費者健康購物。
2. 四大類別只要有2種以上為紅色指標,食品必須在商品正面加註警語:「攝取高○○食品,就是傷害健康」之類的標語。
1. 對於年長及孩童可以依據顏色,提供容易判讀。
2. 讓消費者對於食品更加了解,以圖示化提供更簡易的判斷依據。
3. 標示警語藉此引導消費者健康購物。
4. 降低民眾吃太多高熱量、高脂等食物,導致肥胖、慢性病等人口。
5. 營養圖示化及警語可讓廠商減少推出超出攝取量商品,藉由降低不健康食品販售。
(圖片來源:英國食物標準局“有關包裝正面的交通燈標誌標籤的技術指引”)
(資料來源:灃食基金會及食力網站http://www.foodne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