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LWLai
已附議15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85個附議
前言、噪音是常見卻不被重視的職業衛生議題之一,國內噪音作業場所就業勞工達14萬人以上,依108年職業傷病防治年報資料顯示,歷年常見的職業病診斷通報以噪音性聽力損失為多數,約占總通報量的44.7%。製造業則是最主要通報的行業別,主要原因為作業環境中常充斥著機械設備運轉噪音。
動機、〈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 300 條中,明確羅列了勞工工作場所因機械設備所發生之聲音超過九十分貝時,雇主應採取的工程控制與減少噪音暴露等措施。又行政院環保署之〈營建工地噪音防制技術指引〉,也清楚提及噪音對人的危害,並列舉可能之噪音來源、減音方式、管制標準以及罰則。我們想,既然法規都有了,那問題應是出在沒有落實。
一、提高違規成本
現行法規中,職安法第6條第1項第8款、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00條之1規定,雇主應採取下列聽力保護措施,如有違反,雇主將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及勞動檢查法案件處理要點:甲類(營造工程金額超過1億元或勞工人數超過300人之其他行業)第1次違反規定罰鍰從6萬元提升至10萬元,並按次累加10萬元動態調整罰款:罰鍰累加金額10萬元對營造工程金額超過1億元的事業單位來說,可能不足以形成嚴重的經濟懲罰。對於這類企業,僅靠金額較低的罰鍰可能難以有效震懾。
我們提議,違規累加罰鍰金額可提高到每次累加20萬至30萬元,對大型企業造成更明顯的經濟影響,督促企業遵守規定。
二、加強噪音防制教育訓練
1.強化培訓落實:定期審查企業培訓紀錄,確保雇主和管理層參與職安法規相關培訓,使勞資雙方將其視為責任與義務。
2.多元宣導方式:利用多媒體宣導噪音危害與法規意涵,提高雇主與員工的認知,確保教育內容深入人心。
三、加強稽核並開發數位化檢查工具
1.為勞檢員開發專屬App,整合現場檢查工具、法規數據庫及即時監測報告,提升稽查效率。
2.導入遠端協作技術:利用網路和即時通訊技術,讓勞檢員可遠端獲取現場影像和數據,進行設備檢查和人員指導,降低現場檢查成本。
四、引入其他懲罰機制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43條,雇主違反法規,主管機關可公告其名稱、違反事項等資訊。
我們提議,對於政府採購項目,建立信用扣分制度,限制違規企業參與公共工程或其他標案競標。
長期暴露於工作場域中的噪音是許多職業傷害的來源之一,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勞工的健康各種不良影響,如聽力損失、焦慮、壓力、幻聽、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若能將前述之提議內容與建議事項落實,將帶來以下的利益與影響:
1. 降低聽力損失風險
2. 改善工作效率與專注度
3. 減少壓力與焦慮感
4. 降低工作事故與失誤的發生
5. 提升整體健康狀況
6. 提升企業形象與法律合規
7. 降低員工流失率與提高滿意度
也就是說,提供噪音防護措施或減少噪音的干擾,不僅對員工的聽力、健康及心理有正面影響,還能提升企業的生產力、安全性與合法合規性,並有助於改善工作環境和員工滿意度,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