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LIN1999
已附議48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52個附議
您是否曾在街上、在公園、在地下道,看到一個個以此為家的遊民,忍受著酷暑、寒冬與暴雨?您是否曾在新聞媒體,抑或是親眼見到,這些遊民遭到一般民眾的歧視、欺侮,甚至這些歧視或欺侮,可能來自政府機關(註一)?
仔細分析遊民結構,可以發現遊民組成的異質性高,其形成原因可能包含外在環境變化(如經濟衰退)、社會趨勢改變,欠缺整體福利服務網絡支持等。從形成遊民的時間軸進行歸納,可以發現遊民的形成多半是因為工作問題(如失業)或家庭問題(如家庭壓力),導致流落街頭;又因為缺乏居所,導致難以為就業市場接受,形成居住問題與工作問題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且在惡劣的衛生環境,以及社會所帶來的壓力之下,經常導致遊民發生健康與精神上的問題(註二)。
從上面所歸結出的遊民形成原因,我們提倡健全遊民的社會福利系統,為他們提供居住、就業、醫療的協助,並促使社會重新認識他們,以改善他們屢屢受到歧視、欺侮的處境,以協助遊民復歸社會。
不可否認的,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遊民,居無定所是一種生活型態,當然也可以是一種選擇。但是對於不是自願成為遊民(用現代一點的話講,就是被動當遊民)的人來說,成為遊民意味著他們失去了一部分作為人的「權利」,他們無法住在一間為他們遮風避雨的房子、無法擁有一個能夠賺取穩定收入的工作,甚至在生病時,沒有就醫的機會。
曾有研究指出,與其對於遊民採取忽視的態度,解決遊民的住宿與醫療問題,更能降低國家處理遊民問題的成本(註四);另一方面,除了可以計算的政府負擔外,誤解遊民對社會所帶來的成本更為沉重,夜歸婦女不敢使用地下道、小孩不敢去公園遊玩,這些或許都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不只忽略他們的需求,更將他們汙名化有關。在這個氛圍下,社會硬生生的被隔絕成兩個世界,我們不願關心這群被從社會分離的人,而這群人也難以獲得機會,重新回歸社會溫暖的懷抱。
唯有重新了解與接納這些遭受社會所排斥的人,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進而保障他們的生活,才能促使他們復歸社會,重拾作為人應有的尊嚴,也讓我們的生活,不再因為對他們的誤解而感到恐懼。
若您認同政府應對遊民多一點關注,甚至支持我們的主張,請不吝按下「我要附議」,讓這些建議有機會真正帶來改變。
若您想更認識遊民議題的法制問題與我們的建議,請下載下方「遊民法制之問題與修法芻議.pdf」;若您想全面了解我們的修法意見,請下載下方「遊民議題修法倡議對照表.pdf」。
成功大學學生 林裕展、黃子玗、黃鈺軒、楊雅婷、賴美嘉、江振瑜、廖柏棠、江欣娟 敬上
註一:蘋果日報,〈寒夜 噴冷水驅遊民 這樣的市府和議員 你們太殘忍〉,2011年12月25日(下方有超連結)。
註二:陳燕禎,〈遊民問題與管理之探討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34期,2011年。
註三:立法院,〈遊民安置輔導法制問題之研析〉,2017年10月1日(下方有超連結)。
註四:麥爾坎・葛拉威爾,〈為什麼解決街友的住宿與醫療問題,反而比漠視不管還省錢?〉,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7年9月29日(下方有超連結)。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