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佳鵬
已附議23 (尚餘56日)
尚須4977個附議
「要取得國人的心,需先照顧好國人的胃。」
目前社會普遍面臨一個現象:要取得一份營養均衡的便當,往往需花費100至150元以上。對多數家庭,無論是否有小孩,都難以在日常中攝取足夠而健康的營養,且支出較大
雖然部分民眾仍會前往傳統市場採買,但對多數上班族來說,時間與交通的限制使他們只能仰賴量販超市或餐飲業外食,進而犧牲了健康與品質。加上現今生活節奏加快、物價上漲與食品安全事件頻傳,國人對「可負擔、安心、天然」的飲食需求日益迫切。當「食」成為人民心中難題,將加速社會走向M型化,形成「簡單果腹、充飢度日」的低品質生活型態。
提出一項三方(農民、人民、農會)互利機制,期望在政府政策支持與民間協力下,由各地農會統籌,結合地方合作店家,建立「農會串聯農民與消費者」的日常供餐機制。透過這樣的模式,不僅可提升農民收入、減少農產損耗,亦能為民眾帶來便利、平價、營養、安心的飲食選項,更促進農會與社區生活的連結,開創具社會價值的飲食新生態。
-
因此,建議中央政府與各縣市政府聯手農會募集大小農民以及推廣給消費者,建立以下協作機制:
此方式不僅讓農民穩定銷售,提高收入,也減少食材浪費與中間利潤的流失,更可藉由社區中央廚房洗切包裝,創造就業機會與食材品質保證。
=
初期:便當為主,與各小餐廳或便利商店合作,販售台灣在地化農產品安心便當。
中期:擴展商店,販賣各種新鮮農產品、各種調理包,推廣農會名聲。
後期:拓展市場,與各品牌合作,堅持無添加化學食品原料。
=
考量限塑以及需要再加收餐盒費,農會便當統一用制式化的便當盒,可放入1主餐1主食3配菜。
食用完之便當盒,交給農會站點,再由中央廚房清洗消毒,製作下一個便當,以此循環
【對消費者】
食安無虞:農會包裝並附生產履歷,來源清楚。
節省時間:食材處理、調味、包裝完成,只需簡單料理。
減少浪費:購買剛好分量,避免食材囤積腐壞,減少廚餘。
節能減碳:不需大型冰箱,可降低家庭用電。
有感生活:每週不同菜色,兼顧營養與新鮮。
支持在地:直接購買在地農民食材,形成善循環。
季節食材:讓民眾可以吃到當季最新鮮農產品。
遵守戒律:有專屬的食材處理通道,可以避免素食者、不吃豬、牛肉的消費者可以避開破戒風險。
【對農民】
穩定銷售:與農會簽訂預購機制,避免滯銷。
提高收入:無中盤商介入,直接面對消費者市場。
品質保障:農會監製流程,提升農產品標準化。
品牌建立:可附農民故事或農場資訊,提高曝光與認同。
彈性供應:如遇氣候災害,農會間可協助調度。
【對農會】
成為信任平台:作為橋梁連結農友與消費者。
提升公信力:農會把關品質與處理流程,展現專業形象。
擴展功能:運用閒置空間成立中央廚房、物流據點。
建立共食中心:邀民眾與農友參訪,加深連結與教育意義。
增加就業:包裝、分裝、運輸等工作皆需人力。
多元獲利:可適度抽取合理管理費用,用於持續營運。
彈性流通:若個別農會供應不足,可跨區農會協調互補。
擴大品牌:讓農會成為在地飲食文化的代表力量。
-
最後,希望政府願意正視此事。若能試辦順利,讓全民逐步感受到「天然、安心、便捷、實惠」的新型飲食模式,我相信不僅有助農民收入,也將是台灣在世界農業轉型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