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應實施「區域電價制」,以反映電力輸送及發電城市承擔之成本

提議者 吳先生

已附議8 (尚餘58日)

尚須4992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5-08-04
檢核
2025-08-06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附議中
台灣應實施「區域電價制」,以反映電力輸送及發電城市承擔之成本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提案重點摘要:
 

  • 改革現行均一電價,邁向電力自由化:現行全國統一電價未能反映真實成本,建議推動區域電價,透過價格訊號引導節能與再生能源發展,呼應社會支持電價反映成本的民意。
  • 解決長距離輸電問題與環境不公:台灣電力長期「南電北送、中電北送」造成大量輸電損耗與維護成本,同時發電區居民長期承受環境污染卻未獲電價反映,區域電價有助於改善此不平衡。
  • 平衡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合理佈局:均一電價加劇區域經濟不平衡,導致用電大戶集中區享有補貼,發電重鎮卻相對弱勢。區域電價可引導產業分散,類似社會對「財劃法」改革的訴求,實現地方資源與成本效益的合理回歸。
  • 電價溢價回饋,兼顧台電營運與在地居民:實施區域電價所產生的溢價,除部分挹注台電營運,應適度回饋電廠周邊居民,補償其承擔的環境外部成本。
  • 獲學者與民間團體支持,效益多元:台灣多位教授等學者及環保團體均提及電價合理化與反映環境成本。實施區域電價將帶來經濟(成本效率、投資引導)、環境(減少損耗、促進再生能源、降低碳排)與社會(區域平衡、提升能源意識、改善供電品質)等多重效益。

 

主旨:
 

台灣電力定價應朝向更符合成本效益的自由化模式發展,建議引入「區域電價」制度,以反映電力輸送成本、發電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區域間的經濟差異,取代現行全國統一電價制度。

 

說明:
 

長期以來,台灣實施全國統一電價制度,導致電力成本無法真實反映各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而產生多重弊病。為實現更公平、更有效率的電力資源分配,並促進區域經濟的永續發展,我們迫切需要改革現行的電力定價模式。

 

1. 台灣電力定價應朝向自由化發展,反映真實成本
 

電力的生產、輸送與消費涉及複雜的成本結構。現行統一電價制度未能充分反映電力市場的真實供需與成本變化,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不彰。事實上,近年來立法院多數黨(反映主流民意支持)已多次提出行政院不應再補助台電公司,而應讓電價反應其真實成本。這背後的核心理念亦是推動電力自由化,讓市場機制在電力定價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區域電價制度將是邁向自由化電力定價模式的重要一步,透過價格訊號引導電力消費行為,促使能源效率提升,並鼓勵再生能源在地化發展。

 

2. 長距離電力輸送衍生的成本與問題
 

台灣的電力長期存在長距離輸送問題,俗稱「南電北送」、「中電北送」甚至「北電中送」等情況。根據台灣電力公司資料顯示,2023年尖峰負載時段,北部地區的電力缺口常需仰賴中南部發電支援,尤其以「南電北送」為主,而離岸風電大量發展後亦出現「中電北送」的輸電趨勢,甚至在夜間離峰時段,北部核能與燃氣機組發電量大時,可能會有「北電中送」的情況發生。去年(2024年)北部用電量高達931億度,發電量卻只有約750億度,用電比發電多了約200億度,這巨大的電力缺口全都需要仰賴中南部送電挹注

這不僅造成顯著的電力損耗,據統計,台電線路損失率每年約在3%至5%之間,2023年線路損失度數就高達123.6億度,相當於約3%的全年發電量,顯示長距離輸電的巨大能源浪費。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設備高成本維修的負擔,因為老舊或承載量大的輸電線路需要頻繁檢修與更新。

此外,發電廠(特別是傳統燃煤電廠)排放的廢氣和廢水,對發電所在區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台中火力發電廠曾是全球最大的燃煤電廠之一,其空污排放對中部地區居民健康影響甚鉅。然而,這些承擔發電重任的區域,其居民長期承受較高的環境成本,卻無法在電價上獲得合理反映。這種電價制度未能將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導致環境不正義。

 

3. 均一價制度加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現行的全國均一電價制度,未能有效反映各地區的發電成本、輸配電成本以及環境外部成本。這使得部分區域(特別是承擔發電任務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處於劣勢,而用電大戶集中區卻享有成本被稀釋的電價優惠。例如,近年來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的擴張,其耗電量驚人,儘管產業鏈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但其用電成本卻由全國人民分攤,這對中南部等發電重鎮顯然不公。這種不對等的價格機制,無形中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阻礙了各區域的特色發展與產業轉型。根據報導,台灣北部地區的用電量佔比持續增加,而發電量卻相對不足,導致「用電在北部,發電在中南部」的現象日益嚴重。

這種對區域資源與成本分配不公的體現,與當前台灣社會對「財政收支劃分法」改革的壓倒性民意支持趨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同2025年公眾普遍期望將中央經費合理撥回地方政府,以強化地方自主性並促進各地區均衡發展,電力定價的區域化亦是將電力成本與效益回歸地方,讓各地區的電力供需與環境承載能更直接地體現在價格上,進而引導更合理的資源配置與發展。

 

4. 區域電價的成本計算要素
 

推動區域電價制度,需要考量以下多重成本要素,才能更精準地反映各地區的電力真實成本:

發電成本:各區域主要電源(如燃煤、燃氣、核能、再生能源)的成本差異。
輸電成本:長距離輸電線路建設、營運及維護費用,尤其涉及跨區輸電的基礎設施投資與損耗。
配電成本:受地形複雜度、用戶密度、城市或偏遠地區等因素影響的配電網建設與維護費用。
系統穩定成本:為確保電網供電穩定所需的備用容量、輔助服務及電網升級投資。
環境外部成本:發電廠碳排放、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對當地環境和居民健康的負面影響,應納入電價考量。

上述成本皆應納入區域電價之計算。 

 

5. 借鑒美歐澳經驗,推動區域電價制度
 

國際間已有許多國家採用了多元化的區域電價制度,以更精準地反映電力成本,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 美國區域電價制度:全美50州中有35州實施某種形式的區域電價。各州電價差異可達3倍,例如夏威夷每度約0.33美元,而華盛頓州僅約0.10美元。此制度有效促進了能源效率提升15-20%,並減少了長距離輸電需求
  • 德國電網費用制度:全國分為4個輸電區域,電網使用費差異可達40%。北部風電豐富地區因電力就近消納,電網費較低;南部工業區因電力需求大且需遠程輸電,電網費則較高。這有效促進了再生能源就近消納,並減少了電網擁塞問題。
  • 英國配電網收費制度:全國設有14個配電網營運區域,各有不同的收費標準,配電費用在不同區域間差異可達50%。此制度提高了配電投資效率,並改善了偏遠地區的供電品質。
  • 澳洲電力市場經驗:採用即時節點電價制度,反映各節點的供需狀況。城市與偏遠地區的電價差異約30-50%。這有效促進了分散式發電發展,提高了系統整體效率。

參考這些成功經驗,台灣可借鏡其核心精神,研議符合本土電力系統特性與社會公平原則的區域電價制度。這不僅能更合理地反映電力成本,也能引導產業佈局,鼓勵高耗能產業向電力供應充裕且環境承載力較高的區域遷移,同時補償發電端地區的環境承擔成本。

 

6. 區域電價溢價的合理分配
 

推動區域電價制度,所產生的電價溢價應進行合理分配,以確保制度的公平性與永續性:

  • 挹注台電營運:部分溢價可回歸台灣電力公司,作為其電力基礎設施投資、維護與營運的穩定財源,確保供電品質與電網韌性。
  • 回饋電廠周邊居民:另一部分溢價應適當分配給電廠周邊的居民。這些居民長期承受電廠運轉所帶來的環境外部成本(如空污、噪音、熱廢水等),電價溢價的補償機制,將能彌補其環境成本,體現環境正義,並增進在地居民對電力設施的認同與支持。

  

利益與影響

效益:

推動「區域電價」制度將帶來多重效益,涵蓋經濟、環境與社會層面,有助於台灣電力系統的永續發展與區域平衡:

1. 經濟效益

  • 成本效率:電價能真實反映各地區的供電成本,提高電力資源的配置效率,避免交叉補貼,使電價更具市場競爭力。
  • 投資引導:透過價格訊號,引導高耗能產業及人口往電價相對較低(發電充足、輸電成本低)的地區分散,促進區域產業均衡發展。
  • 節能激勵:電價較高地區的用戶將更有經濟誘因採用節能設備和措施,例如安裝太陽能板、儲能系統或改善建築節能設計,從而降低整體用電需求。


2. 環境效益

  • 減少輸電損耗:鼓勵電力在地生產與消費,減少長距離輸送,進而降低輸配電線路損耗。估計可減少全國輸電損耗10-15%,據台電預估,線路損失每降低1%,約可減少25億元的成本。
  • 促進再生能源:鼓勵再生能源在靠近負載中心的區域發展與就地消納,減少因輸配電線路容量不足而造成的「棄電」問題,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效率。
  • 降低碳排放:減少對長距離輸電以及傳統火力發電的依賴,有助於降低整體的碳排放量,朝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3. 社會效益

  • 區域平衡發展:透過差異化電價,低電價地區將吸引更多產業投資,為偏遠地區創造更多就業和發展機會,促進城鄉差距的縮小。
  • 提升能源意識:差異化的電價將提高民眾對於能源生產、輸送成本以及環境影響的認知,養成更為節約和負責任的用電習慣。
  • 改善供電品質:合理反映成本的電價收入,能有效支撐對偏遠地區電網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維護,提升各地區的供電穩定性和品質。

執行時間3天
0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