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吳先生
已附議8 (尚餘58日)
尚須4992個附議
提案重點摘要:
主旨:
台灣電力定價應朝向更符合成本效益的自由化模式發展,建議引入「區域電價」制度,以反映電力輸送成本、發電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區域間的經濟差異,取代現行全國統一電價制度。
說明:
長期以來,台灣實施全國統一電價制度,導致電力成本無法真實反映各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而產生多重弊病。為實現更公平、更有效率的電力資源分配,並促進區域經濟的永續發展,我們迫切需要改革現行的電力定價模式。
1. 台灣電力定價應朝向自由化發展,反映真實成本
電力的生產、輸送與消費涉及複雜的成本結構。現行統一電價制度未能充分反映電力市場的真實供需與成本變化,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不彰。事實上,近年來立法院多數黨(反映主流民意支持)已多次提出行政院不應再補助台電公司,而應讓電價反應其真實成本。這背後的核心理念亦是推動電力自由化,讓市場機制在電力定價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區域電價制度將是邁向自由化電力定價模式的重要一步,透過價格訊號引導電力消費行為,促使能源效率提升,並鼓勵再生能源在地化發展。
2. 長距離電力輸送衍生的成本與問題
台灣的電力長期存在長距離輸送問題,俗稱「南電北送」、「中電北送」甚至「北電中送」等情況。根據台灣電力公司資料顯示,2023年尖峰負載時段,北部地區的電力缺口常需仰賴中南部發電支援,尤其以「南電北送」為主,而離岸風電大量發展後亦出現「中電北送」的輸電趨勢,甚至在夜間離峰時段,北部核能與燃氣機組發電量大時,可能會有「北電中送」的情況發生。去年(2024年)北部用電量高達931億度,發電量卻只有約750億度,用電比發電多了約200億度,這巨大的電力缺口全都需要仰賴中南部送電挹注。
這不僅造成顯著的電力損耗,據統計,台電線路損失率每年約在3%至5%之間,2023年線路損失度數就高達123.6億度,相當於約3%的全年發電量,顯示長距離輸電的巨大能源浪費。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設備高成本維修的負擔,因為老舊或承載量大的輸電線路需要頻繁檢修與更新。
此外,發電廠(特別是傳統燃煤電廠)排放的廢氣和廢水,對發電所在區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台中火力發電廠曾是全球最大的燃煤電廠之一,其空污排放對中部地區居民健康影響甚鉅。然而,這些承擔發電重任的區域,其居民長期承受較高的環境成本,卻無法在電價上獲得合理反映。這種電價制度未能將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導致環境不正義。
3. 均一價制度加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現行的全國均一電價制度,未能有效反映各地區的發電成本、輸配電成本以及環境外部成本。這使得部分區域(特別是承擔發電任務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處於劣勢,而用電大戶集中區卻享有成本被稀釋的電價優惠。例如,近年來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的擴張,其耗電量驚人,儘管產業鏈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但其用電成本卻由全國人民分攤,這對中南部等發電重鎮顯然不公。這種不對等的價格機制,無形中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阻礙了各區域的特色發展與產業轉型。根據報導,台灣北部地區的用電量佔比持續增加,而發電量卻相對不足,導致「用電在北部,發電在中南部」的現象日益嚴重。
這種對區域資源與成本分配不公的體現,與當前台灣社會對「財政收支劃分法」改革的壓倒性民意支持趨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同2025年公眾普遍期望將中央經費合理撥回地方政府,以強化地方自主性並促進各地區均衡發展,電力定價的區域化亦是將電力成本與效益回歸地方,讓各地區的電力供需與環境承載能更直接地體現在價格上,進而引導更合理的資源配置與發展。
4. 區域電價的成本計算要素
推動區域電價制度,需要考量以下多重成本要素,才能更精準地反映各地區的電力真實成本:
發電成本:各區域主要電源(如燃煤、燃氣、核能、再生能源)的成本差異。
輸電成本:長距離輸電線路建設、營運及維護費用,尤其涉及跨區輸電的基礎設施投資與損耗。
配電成本:受地形複雜度、用戶密度、城市或偏遠地區等因素影響的配電網建設與維護費用。
系統穩定成本:為確保電網供電穩定所需的備用容量、輔助服務及電網升級投資。
環境外部成本:發電廠碳排放、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對當地環境和居民健康的負面影響,應納入電價考量。
上述成本皆應納入區域電價之計算。
5. 借鑒美歐澳經驗,推動區域電價制度
國際間已有許多國家採用了多元化的區域電價制度,以更精準地反映電力成本,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參考這些成功經驗,台灣可借鏡其核心精神,研議符合本土電力系統特性與社會公平原則的區域電價制度。這不僅能更合理地反映電力成本,也能引導產業佈局,鼓勵高耗能產業向電力供應充裕且環境承載力較高的區域遷移,同時補償發電端地區的環境承擔成本。
6. 區域電價溢價的合理分配
推動區域電價制度,所產生的電價溢價應進行合理分配,以確保制度的公平性與永續性:
效益:
推動「區域電價」制度將帶來多重效益,涵蓋經濟、環境與社會層面,有助於台灣電力系統的永續發展與區域平衡:
1. 經濟效益
2. 環境效益
3. 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