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透過政策減少塑膠製品使用量

提議者 我

已附議23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77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3-05-24
檢核
2023-05-24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不通過
2023-07-23
透過政策減少塑膠製品使用量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在2020年我國一年約用掉200億個塑膠袋,而平均每人塑膠袋使用量接近歐盟的四倍,台灣在2002年踏上減塑之路,甚至揚言要在2030年達到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各類免洗餐具、外袋塑膠飲料杯與一次用塑膠吸管,但這些塑膠製品的總用量卻在10年內增加22.8%,2030年禁塑已淪為口號! 歷經21年的減塑政策如今需要一些新的改變,因此我提出以下幾點改良方向:

一、擴大限塑場所:

如今限塑政策只包含14個行業,於2018年施行至今不曾擴大,並且在這14個行業中並沒有包含那些最容易獲得塑膠袋的場所像是傳統市場、早餐店、手搖飲料店、小吃店、外帶模式與最近新興的外送產業等,這些塑膠用量大的場所與產業也應加入限塑政策的範圍。

二、增加購買塑膠製品的價格或提高自備環保用具的優惠:

以量制價已取得初步成效,不過礙於範圍過於狹窄與價格(優惠)不夠高,導致成效仍不足,根據綠色和平調查指出,有將近7成名眾認為應提高目前自備環保杯的優惠或以額外付費方式取得免洗杯,如今需要有政策的協助來執行才能有效減塑。

三、推動各類環保用具租借:

如增加設立環保袋自動租借機站點、推動租賃容器、引入提供環保餐具的政策並完善此環保餐具的回收系統,如法國於二○二三年開始禁止連鎖速食店禁用所有免洗餐具,麥當勞薯條盒、飲料杯、漢堡盒都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

四、加強消費者環保意識:

現今的政策宣導與環境教育皆略顯不足,多數民眾也不了解使用這些一次性塑膠製品背後所需付出的代價,政府應加強推廣消費者自備環保用具,以可重複使用之產品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不購買過度包裝之商品等。

五、創造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環境:

台灣資源回收率名列前茅,但資源回收率高卻不代表再利用率高,若不完善台灣回收再利用的環境,將白白浪費台灣的高資源回收率。

六、與相關聯的業者充分的交流與溝通:

如此大規模的政策改變必會影響到許多人的利益,如2002年限用塑膠袋政策發布時引發了多達三萬名塑膠業者上街頭抗議政府政策不顧利益受損者感受,因此若要推行減塑政策,政府與業者的溝通是不可或缺的。

利益與影響

一、維護食物鏈,避免塑膠微粒入侵食物,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2019年的報告指出,人類平均每週「攝取」的塑膠量約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二、留給下一代一個理想的環境,避免塑膠污染影響健康

三、減少排放至海洋或環境的垃圾,「太平洋垃圾帶」(Garbage Patch)的垃圾隨著洋流移動,最後在副熱帶高壓帶沉積。在多年累積下,已經從加州外海一直延伸到夏威夷,垃圾島的面積已經為台灣領土面積的44倍大。

1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