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大自然的傑作
已附議90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10個附議
問題簡介:
在這個地球村中,台灣扮演的角色主要指向國際貿易與跨國發展,在台灣社會中要深存下去,英語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於是如何將其排入教育部課綱,並使這一代年輕人能最有效率的使用與學習英文。
小學:學校的教育應力求有效,不少學生透過在校外補習才學到真正需要或者用得到的英文,小學教的內容過少,易產生之後升學時的銜接問題。
國中: 一年級的內容接近小學,在二到三年級增難許多(例如文法、單字之類),時間還有教教材分配都不平均,這樣的學習有點像浪費一年的時間讓後兩年學英文更辛苦,單字量約為2000,比小學多不少,卻離高中的7000有很大段的距離。
高中: 教材跟國中沒有連續性,難度幾乎是跳升了不少,可見小學、國中的教材安排問題。
改善方法:
1. 調整單字量,例如小學至少學約450單字,國中為3000個,高中7000個,學校推廣英文拼字競賽,如 Spelling Bee。(此數量為參考研究後再經衡量)
2. 國小、國中教材調整,使難度不會過度跳升,例如國小文法教學的部分增加、國中一年級與國小銜接,盡可能不做多餘的複習。
3. 在課程內大量推動英文口說,可納入考試內容。
4. 在課程內安排班級英文課外書,可搭配影片或心得報告,並取代部分習作課本內容,甚至做為課文,也可對之實施一些生活化的評量,透過一學期1-2本來增強閱讀能力。
5. 文法教學盡量不使用中文繁雜的術語或專有名詞,例如"授與動詞"這類,反而易混淆學生,且不具實用性(畢竟溝通時仍是全英文)。反之應教導學生英文的術語名稱,更進階的還可以以英文註釋英文單字,鼓勵學生們用英文思考,此舉不但能使其記憶更深,更訓練學生的英文判讀速度。
優勢與影響:
本政策的主旨在於強調學習英文這門語言的最原始的意義,然而卻可以推廣至任何我們未來想學習的語言。一門語言之學習,不外乎就是為了以其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概分為聽說讀寫,然而在12年國教的英語教育中,我們發現教育方針大多只專注於寫的能力,國小到高中的英文課中鮮少教導學生們如何使用英文完整的與外國人溝通,諷刺的是,到了國中畢業,課綱內從來沒提到英文作文的練習(也就是寫)。 於是我們的請願是要改善現有英文教育,英文學習本屬累積性的,適當的難度分配,可使學生們能更有效率的學習,更能回到學英文的初衷:表達與溝通。
改善方法中我們主要分成兩個面向,1 跟 2 為對於國小、國中、和高中三者間銜接的平衡 ; 3 、4、 5 則是對於整個英語教育體制方針的改善,更有效地使學生能學習並活用完整的英文。
改善方法1 、 2:引用了師範大學的研究資料與數據,提出更平衡的英文單字學習量與難度的斟酌,並增加英語競䈢鵝機會,促進學生學動機。由於在升學的路程中每每到了下個階段皆出現難度落差太大的難題困擾學生,許多國中時認為個人英文能力不錯的同學到了高中卻一蹶不振,其因皆出於此。此方案將改善銜接不善的問題。
改善方法3 、4、 5:參考國外學校及國內的國際、雙語學校,而提出「用英文學英文」的理念,回想自己成長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不都也是時常聽、閱讀、練習對話的方式精進語言能力嗎?如此應用在學習英文上,當老師用英文來教英文,學生用英文思考,英文將會被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而非不斷的以中文來死記硬背,其中更提到了英文閱讀的重要性,詩聖杜甫曾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英文更是如此在有了基本的英文知識後,閱讀成為了精進寫作能力的不二法則。透過英文書籍的閱讀,學生們將能更有效率的增加單字量與判讀思考的速度,同時成為更有語言素養的人。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