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華文化復興—閩式建築保護與現代化設計建議

提議者 生命之盾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閩式建築不僅是台灣歷史的見證,更承載著族群記憶與地方認同。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分支,閩式建築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建築智慧。然而,隨著都市化迅速發展,許多具有珍貴價值的閩式建築正面臨拆除、荒廢與現代化衝擊的威脅。若不立即採取行動,這些文化瑰寶將難以傳承至下一代,導致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逐漸流失。

 

1.設立「閩式建築文化資產保護基金」

  • 目的: 確保修復、維護與研究閩式建築的穩定資金來源,進一步強化中華文化遺產的保存。
  • 執行方式: 由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參與,鼓勵企業與個人捐助,並提供稅務減免等誘因。

 

2.制定地方特色化保護規劃

  • 依地制宜: 根據各地閩式建築的特色,量身打造保護與再利用計畫,突顯中華文化多元的地方風貌。
  • 政策配套: 設立專責單位,確保政策落實,並強化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的主導角色。

 

3.導入專業技術與現代設計融合

  • 專業團隊: 聘請建築師、文化資產專家及結構工程師,為老建築注入新生命,延續中華傳統建築工藝的精髓。
  • 現代需求結合: 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提升抗震、防災能力,並改善通風、採光與節能效果。

 

4.推動綠建築與可持續發展

  • 環保設計: 將綠建築理念融入閩式建築改造,使用再生建材與節能技術,降低環境負擔,展現中華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 能源自給: 鼓勵安裝太陽能板、雨水回收系統等可再生能源設施,打造低碳建築典範。

 

5.文化與經濟雙引擎推動

  • 文化創生: 將修復後的閩式建築轉型為文化展覽空間、文創基地或旅遊景點,弘揚中華文化,增加文化曝光與參與度。
  • 經濟效益: 透過文化活動與觀光產業,吸引投資與遊客,創造就業機會,帶動地方經濟繁榮。

 

 

 

利益與影響

1.文化資產永續傳承

  • 擴大閩式建築保護範圍,確保珍貴歷史資產不再流失,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 促進年輕世代對傳統建築及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參與。

 

2.提升居住品質與安全性

  • 加強結構安全、改善生活機能,使古老建築成為現代舒適居所。
  • 滿足現代家庭的居住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3.綠色轉型與環境永續

  • 減少能源消耗,提升建築環保效益,實現低碳社會目標。
  • 建立綠色建築示範區,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

 

4.促進地方經濟活化

  • 文化觀光與文創產業並進,增加地方就業機會與收入。
  •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國內外能見度,並強化中華文化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閩式建築不僅是過去的遺跡,更是未來文化再生的基石。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建築見證了歷史的沉澱與智慧的結晶。透過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專業技術支持與永續發展理念的結合,我們能夠賦予這些建築新的生命,讓它們成為連結歷史與未來的重要橋樑。誠摯呼籲政府儘速啟動相關計畫,全面推動閩式建築的保護與現代化設計,為台灣的文化永續與地方繁榮奠定基礎。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