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地名之英文譯名應正名語源讀音

提議者 Ping-hsiang Wang

已附議11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89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17-12-17
檢核
2017-12-18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不通過
2018-02-16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當前國內之英文地名翻譯皆採用漢語拼音與標準拼音系統直接轉寫華語發音,該作法以華語本位思考,具有便利使用的考量,例如:

 1/萬華 Wanhua

 2/高雄 Kaoshiung

 3/太巴塱 Taibalang (觀光局譯名)

 

[一]原先多元的地名語源在近代被一貫化

 台灣漢字地名來源通常是歷經翻譯轉寫而成,如上例之萬華,源自巴賽語之"Bangka",後來經福佬語音譯為"艋舺"(Báng-kah),再經由日語易音"banka",同時依日語轉寫漢字為"萬華",到了戰後沿用日語漢字,卻用華語讀音直接拼寫日語漢字,以上在歷史中多重的轉譯情形,到了日治時期即中華民國時期因為有關機關為了效率化以及統一性,皆導入了日語本位以及漢語本位思考,一來是非本地常民語言引入造成的衝擊,二來是在尊重各文化的當代價值前提下,以單一語言作為地名涵構是帶有官方語言的沙文主義的。

 

[二]英文譯名代表著一種面對文化的態度

 英文譯名設立的本意,是為了方便與外界交流,拉丁語系字母的簡明也容易使各文化圈節錄自己的文化便於交流,因此,英文譯名代表「我們所認為之這個文化最精準的陳述」,舉凡地名、人名、文藝、禮俗等,就語言來說,雖然許多詞彙同時牽涉到許多語言,但是直接拿干涉度較低的語言譯名轉寫成其他翻譯,就是一個相對失準的現象。

 舉上例之高雄,源自馬卡道語"Takau",後來福佬語音譯成"打狗(Ta-kao)",接著日語再轉讀為"高雄(Ta-ka-o)"並轉寫漢字,卻在戰後僅保留高雄的漢字並讀為"kao-shiung",和萬華一樣,短短幾十年間,就將幾百年的地名讀音改掉了,而且皆是來自於外來政權帶來的外來語言,當代台灣的地名是用這種模式推廣到外界,也代表著台灣從來沒有正視過多元文化的並存,依然停留在大一統的價值觀中並推廣予外,代表台灣面對文化的態度僅止於上個世紀。

 

[三]甫啟迪的多元文化觀與紊亂的命名現象

 原住民人名早期需轉為漢字義音,在近期改為可直接標註讀音,凸顯以前華語本位的荒謬性,在現代許多原住民語拼音中,存在「原住民語讀音」及「華語義音再轉為漢語拼音」的讀音並呈的現象產生,像是上例之太巴塱(漢字轉寫),阿美語讀音為"Tafalong",漢語拼音為"Taibalong",在路標、橋梁及各官方網站中皆有出現,紊亂的譯名並不是一個解釋文化的好現象。

 

[四]主張:應當重新檢討地名語源並討論出合適的譯名

 適逢當今台灣譯名的混亂,官方譯文與文化脫節的現象中,本提案主張官方譯名建立時應重新檢討語源並對於文化有精準的陳述,例如幾年前「淡水」的譯名正名為"Tam-sui"(歷史上為國際使用的譯名),本提案在下列一些建議:

 1/萬華 Bang-ka

 2/高雄 Ta-kao

 3/嘉義 Ga-gi

 4/基隆 Kei-lung

 5/板橋 Pang-kio

 6/沙鹿 Salak

 7/玉井 Tapani

 8/鹽水 Kiâm-chúi 

 9/金山 Tappare

 

*本提案是強調該檢討運動之建議,並非舉例之建議更改方式

利益與影響

利益/

1.對於文化的詮釋更接近精準的做法

2.回應多元文化的價值觀

3.利於鄉土教育推動

4.對於觀光交流更容易貼近文化本質

 

其他影響/

離開單一語言本位主義會有多重轉寫規則存在,但是可以增加後代人民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順暢度。

0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