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奧特曼
檢核未通過
一、前言概要
台灣目前禁止大陸生產的完整汽車進口 。此項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台灣本土汽車產業,特別是汽車零組件製造商,避免受到來自大陸汽車製造商可能帶來的價格競爭和市場主導地位的影響 。這項禁令的長期存在,儘管台灣已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而WTO通常倡導貿易自由化 ,這顯示台灣對於本土汽車產業的經濟可行性以及更廣泛的地緣政治考量存在深層次的擔憂。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條規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貿易,應以間接方式為之 。同條例第七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大陸地區之物品,除主管機關公告准許輸入者外,不得輸入 。經濟部依此授權公告禁止大陸地區產製之整車進口 。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業,例如中華汽車與MG品牌合作,採取「全散件組裝」(complete knock-down,CKD)的方式,在台灣組裝大量使用大陸生產的零組件的汽車 。這突顯了一個複雜的現實情況,即對完整車輛的禁令實際上已被規避,顯示大陸的汽車影響力已透過不同的管道存在於台灣市場。這也引發了人們對當前完整車輛禁令的有效性和經濟效率的質疑。本報告旨在探討若政策轉變,允許直接進口大陸製造的汽車,並使其與其他WTO成員國的車輛受到相同的規範,台灣可能產生的潛在正面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提議內容
本報告提出的核心建議是修改台灣現行的進口法規,允許完全在大陸製造的汽車合法進口。這將意味著這些車輛將與來自WTO架構內任何其他外國的汽車一樣,受到相同的進口關稅、稅收和檢驗程序的約束 。此項擬議的變革將使台灣的汽車貿易政策與WTO的一般原則更加一致,從而可能減少貿易摩擦並促進更開放的市場環境。台灣自2002年加入WTO後,已逐步放寬對大陸地區產品的進口限制 。目前,大部分經核准自大陸進口的產品,皆無需申請輸入許可證即可進入台灣 。然而,汽車仍屬於受工業保護的限制進口項目 。
目前,台灣對來自WTO成員國的汽車徵收17.5%的進口關稅,外加5%的營業稅、根據引擎尺寸而定的25-30%的貨物稅,以及5%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若進口車輛價值超過美金兩萬元,個人進口自用車輛需事先向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申請輸入許可證 。若解除目前對大陸整車進口的禁令,這些現有的關稅及相關規定可能會適用於從大陸進口的汽車。然而,即使在徵收這些關稅的情況下,許多大陸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領域,其固有的成本優勢 仍然可能為台灣消費者帶來顯著的價格降低,與目前市場上的產品相比更具競爭力。
一、好處分析
降低汽車售價,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大陸的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在快速發展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已實現顯著的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使其能夠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提供汽車 。比亞迪、吉利等品牌提供一系列車型,包括電動休旅車和轎車,其價格遠低於東南亞等市場上傳統國際製造商的同類產品 。這些價格較低的汽車進入台灣市場可能會顯著擾亂現有的價格結構,迫使其他製造商提高競爭力,否則將面臨失去市場份額的風險 。這最終可能會使台灣各個收入階層的消費者受益 。
大陸的汽車市場擁有龐大且快速發展的汽車種類和功能,尤其是在電動汽車領域,擁有各種電池技術、續航里程和智慧功能 。允許進口將使台灣消費者能夠接觸到比目前市場上更廣泛的汽車選擇,滿足更廣泛的需求和偏好 。這種選擇的增加可以使台灣消費者能夠找到更符合其特定需求的汽車,無論是經濟實惠的城市代步工具、長續航里程的電動汽車,還是目前台灣市場上可能不常見的特定技術功能 。
隨著全球轉向電動車的趨勢,大陸已成為電動車生產和創新領域的領導者 。允許進口這些電動車可以幫助台灣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電動車需求,提供各種價格合理且技術先進的選擇 。限制進口大陸的電動車可能會使台灣在全球電動車轉型中處於劣勢,從而限制消費者的選擇並阻礙台灣本土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
促使台灣本土汽車產業提升競爭力
來自大陸的價格競爭力和技術先進的汽車進入台灣市場,可能會為台灣汽車市場注入顯著的競爭壓力 。這種競爭的加劇可以作為國內製造商和組裝商提高效率、投資研發以及改進自身汽車的品質和功能的強大動力,以保持競爭力 。雖然最初的影響對於一些本土企業來說可能具有挑戰性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競爭環境可以促進台灣汽車產業更具活力和創新性,使其更有能力在國內和國際上競爭 。
台灣的汽車產業在高品質汽車零組件的製造方面擁有既有的優勢 ,並在研發方面擁有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電子和電動汽車相關技術領域 。整車市場競爭的加劇可能會促使本地企業進一步專注於這些領域,從而可能成為國內外汽車製造商(包括大陸的汽車製造商)的主要供應商 。這種專業化可以使台灣企業能夠利用全球對電動汽車日益增長的需求 ,並可能更深入地融入國際汽車供應鏈,創造新的增長機會 。
汽車進口自由化可以為台灣和大陸的汽車公司之間的合作、合資和技術交流開闢途徑 。這可能使台灣企業能夠獲得大陸企業的規模、電動汽車技術和快速發展的市場洞察力 ,同時可能提供其在零組件製造和特定市場知識方面的專業知識作為回報 。此類合作可以促進相互學習和創新,從而可能加速兩岸新汽車技術的發展和採用 。
引進新的汽車技術或設計風格
大陸已成為電動汽車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全球領導者,包括先進的電池化學、超快速充電系統、複雜的電動動力總成和智能汽車功能 。允許進口大陸製造的電動汽車將直接把這些尖端技術引入台灣市場 。這種新技術的湧入有助於加速台灣電動汽車的普及,促進更強大的電動汽車生態系統的發展,並可能激發本地相關領域的創新 。
大陸的汽車市場展示了多種設計理念和美學風格,通常融合了先進的連接功能、人機介面創新和獨特的內飾佈局 。允許進口可以使台灣消費者接觸到這些新的設計趨勢,並可能在未來影響本地的汽車設計 。這種不同設計風格的接觸可以豐富台灣整體的汽車文化,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視覺上吸引人且功能多樣的汽車選擇 。
大陸的汽車製造商以其快速的創新步伐和迅速將新技術和功能推向市場的能力而聞名 。通過允許進口,台灣消費者可以從這種更快的創新週期中受益,比通過傳統的進口管道更快地獲得汽車行業的最新進展 。這可能導致台灣的汽車市場更加充滿活力和技術先進,與全球趨勢和消費者期望保持同步 。
二、影響
促進兩岸經貿交流
解除進口禁令將直接導致台灣和大陸之間的貨物貿易量顯著增加,汽車將成為一個新的進口類別 。這種貿易的擴張可以促進更強的經濟相互依賴性,並可能在兩岸之間建立更穩定和互利的經濟關係 。隨著台灣市場對其汽車的開放,大陸的汽車公司可能會更有動力在台灣投資建立銷售網路、服務中心,甚至可能建立組裝或製造工廠,進一步促進兩岸的經濟往來 。此類投資可以帶來新的資本,創造本地就業機會,並促進台灣的整體經濟增長 。過去圍繞《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倡議的討論和考慮包括了跨台灣海峽汽車貿易自由化的可能性 ,這表明過去存在探索此類經濟聯繫的先例和興趣。重新審視汽車進口的可能性可以被視為這些早期促進更大經濟合作努力的延續。
增加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
來自大陸的新汽車品牌的進入將需要建立和擴大台灣的經銷商網路、銷售團隊、行銷和廣告公司以及其他相關業務,從而在這些行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這種擴張可以為台灣勞動力中各種技能和專業知識的人提供就業機會 。隨著台灣道路上大陸製造的汽車數量增加,對售後服務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包括汽車維修、保養和零部件供應。這可能會為汽車技師、機械師和零部件專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服務業的這種增長可以提供穩定且技術性的就業機會 。從大陸進口汽車將增加物流和運輸部門的活動,在航運、港口營運、倉儲以及將汽車內陸運輸到經銷商和配送中心方面創造就業機會 。這可以為技術和半技術勞工提供就業機會 。
提升台灣消費者在汽車消費方面的福祉
由於進口價格具有競爭力的大陸汽車,可能導致汽車價格降低,這將直接提高台灣消費者擁有汽車的能力,使個人和家庭更容易獲得個人交通工具 。這種負擔能力的提高可能會對整個經濟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改善許多台灣公民的個人流動性、就業機會和整體生活品質 。大陸汽車製造商提供的更廣泛的車型、功能和價格範圍將為台灣消費者提供明顯更多的選擇,使他們能夠選擇更符合其個人需求、偏好和預算的汽車 。這種選擇的增加賦予了消費者權力,並在台灣促進了更具競爭力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汽車市場 。進口大陸製造的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將使台灣消費者能夠獲得最新的汽車技術進步,包括電池技術、智能功能和駕駛輔助系統,從而可能提高安全性、便利性和整體駕駛體驗 。這種先進技術的獲取有助於在台灣建立更現代化和永續的交通運輸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