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Nyan
已附議57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43個附議
📌【提案背景與問題說明】
隨著都市化快速發展與汽機車持有率上升,停車空間供需失衡問題日益嚴重,進一步加劇交通壅塞與違規停車亂象。在許多都會區,違停已成為常態,不僅佔用車道空間,導致公車與一般車輛行駛受阻,也嚴重影響行人通行安全。
目前多數城市仍以靜態、單一標準的停車費率進行收費,無法因應即時需求調節使用行為,導致熱門地區在尖峰時段停車格飽和,離峰時段則閒置率高。這種不具彈性的制度缺乏誘因引導,造成民眾習慣於繞行尋找便宜或空位,進一步加劇壅塞。
此外,民眾已習慣任意臨時停靠路邊,形成「短停即合理」的文化傾向。這種行為在缺乏即時資訊指引與有效替代方案的情況下持續惡化,不僅佔用道路空間、形成視線死角,也讓第一線交通執法人員負擔沉重,影響整體通行效率與交通安全。
政府雖有推動停車資訊整合與數位化措施,但多數停車格仍未全面感應化,智慧化系統未能普及,造成資訊無法即時呈現,民眾亦缺乏誘因使用。以往的停車管理多集中在罰則取締與格位增設,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機制。
因此,有必要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的智慧停車治理策略,導入感應器、動態費率與即時資訊平台,以更科學、更彈性的方式調控停車需求,提升車位周轉率與道路使用效率,緩解違停熱區的交通壓力,並促進整體交通秩序與城市環境品質。
🎯【具體建議事項】
為有效解決都市停車混亂與道路壅塞問題,建議政府推動以下三大策略,透過科技與制度並進,全面優化停車管理與交通運行效率:
✅ 1. 導入感應科技與即時資訊整合平台
建議由交通部統籌規劃智慧停車科技部署計畫,協助地方政府在路邊停車格、收費停車場與轉運站周邊,全面設置地影像辨識系統或紅外線偵測器,並導入下列應用:
建立「即時車位資訊平臺」,整合各類感應設備回傳資料,供民眾透過手機App、車載系統查詢。
將停車資訊納入智慧交通號誌系統,提供一站式引導功能,減少繞行時間與行駛不確定性。
推動「智慧誘導牌面」設置,針對熱門停車區提供即時剩餘車位提示,提升引導精準度。
📍效益:可減少尋找車位時間,降低交通流量,提升主幹道與商圈周邊通行效率。
✅ 2. 實施動態停車費率制度以引導需求分流
建議授權地方政府依據不同時段、區位與需求彈性調整停車費率,並由交通部研擬相關指引與法源依據(例如地方稅條例、停車場法等):
在尖峰時段(如上下班通勤時間、假日午後)提高費率,鼓勵短時停留與車位快速周轉。
在離峰時段(如清晨、深夜、週一上午等)降低費率,誘導需求錯峰。
📍效益:透過經濟誘因引導使用行為,不僅提升停車格周轉率,也可有效減輕熱門區域違停壓力。
✅ 3. 建立中央與地方協作治理架構
停車與交通治理為跨層級議題,建議由交通部與地方政府建立「智慧停車政策協作機制」,推動以下措施:
制度面:由交通部統一制定感應技術規格、資料格式標準、費率調整依據,避免各縣市資訊系統碎片化。
財務面:中央提供「智慧運輸系統建設補助」(如ITS中程計畫、都市交通改善補助)協助地方建置硬體與平台。
推廣面:透過交通部媒合App開發者、在地創新團隊,發展符合區域需求的智慧停車介面與服務。
📍效益:可降低地方政府建置與維運成本,促進政策落地一致性,同時加快技術導入與擴散速度。
📈【利益與影響】
本提案透過導入智慧感測科技與動態停車費率制度,搭配中央與地方的治理協作,可從交通、執法、環境與民眾行為等面向產生多層次效益:
🚗 交通效率提升
減少駕駛繞行尋找車位時間,降低主幹道與巷弄壅塞機率。
即時空位引導縮短平均尋車時間(依國際經驗可減少30%以上)。
高峰時段動態費率促進車位周轉,有助疏解區域交通壅塞熱點。
🚫 違規停車減量
即時資訊與費率引導,有效降低違規臨停的必要與誘因。
分流高需求時段停車壓力,減少執法資源浪費於重複取締地區。
提升民眾對「停車應付出對應成本」之認知,促進守法文化。
🧭 政府治理效能提升
資料可視化有助政策滾動修正與區域停車資源再配置。
運用智慧科技降低人工巡查與稽核成本,提高稽查效率與精準度。
中央統籌推動可避免地方各自為政、系統分裂,提升整體政策一致性。
🌱 環境與永續發展
減少無效行車繞行,有助降低碳排與油耗。
降低車輛怠速與路邊違停對人行道、公共空間的占用。
支援智慧城市與淨零碳排政策目標,符合都市發展永續方向。
👥 民眾與商圈受益
民眾可透過App掌握即時車位與費率資訊,提升停車體驗。
商圈周邊車位可維持良好周轉率,有助吸引短時消費人潮。
較少因違停受罰或交通阻塞產生的消費摩擦,提升在地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