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解放文言文運動

提議者 屈昂道

已附議57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43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17-09-07
檢核
2017-09-08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不通過
2017-11-07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對於課綱微調的文言文比例,近日台灣出現了許多討論,這些討論雖然有助於刺激對於這類課程的思考,
但仍難免流於極端,常見捆綁議題過多、論述衍生過遠的情況。

這裡將本案內容分為重點觀念、具體作法以及原因說明三個部分敘明如下:

 

重點觀念

一、教育政策需要審慎評估,若執行不如預期,其影響難以挽回

二、爭論有益進步,但論述戰場宜聚焦

三、不該讓一時的政治選票主宰長期的文化與教育經營

四、與其廢止,不如公民參與

五、儒家文化僅能代表儒家,無法代表台灣文化或中華文化

六、辯論對於求真有其必要,但無法取代實際的社會實驗

七、教案的呈現優劣,比口頭的勝負實際

八、藉由多元化的文言文選擇,加強國文科與其他各領域的跨域整合

九、除了文人菁英外,應該囊括『民生史觀』、『實用主義』的文章

 

具體作法

一、暫時維持目前文言文比例,但內容需要調整

二、創造一個公民參與的選稿平台,讓選稿流程公開透明

三、設計小規模的文言存廢的教育實驗,就國文當培養的核心能力,討論各項『檢驗項目』是否合宜,將爭論戰場先聚焦於『用什麼方式檢驗進步』、『哪些是適合的評估面向』。

四、訂出適當的規則,讓選文能定期更新

五、考試上仿照其他亞洲國家的評鑑方式,考試題目不直接引用課本文章,而是選擇相近的文章類型,讓學生以判斷、分析與解讀能力的訓練取代背誦能力。

六、讓各領域的從業人員有以自身專業參與文言文選稿的機會,例如從專業角度解讀《黃帝內經》、《天工開物》、《唐律》、《洗冤錄》等等,以利跨領域的應用與整合,讓知識更生活化。

七、將古文的美學價值跟應用價值分類,各維持一定比例。偏向應用價值的文章,從書信到科技領域都值得著墨。

八、在不加重學生課業壓力的前提下,可以融入河洛話、客家話的古詩詞賞析教材,讓學生透過詩詞了解古文的韻律感與傳統語言的優美。

 

原因說明

 

每次政黨輪替都要換一次教材?不膩嗎?

  在民主國家,很難寄望任何政黨能夠長久執政,但教材的設計往往只迎合政治的需要,每當政黨輪替,孩子們的教材只要涉及到政治解讀就有可能再次翻新,這個戲碼我們到底得看多久呢?

  寄望兩方政客能坐下來談一個『長治久安』的教育策略是不切實際的,認為執政的政黨永遠不會被替換也是過於樂觀的。

  因此,我們提出以公民參與的方式,掌握教材的主動權,讓教學內容的新陳代謝能夠穩定而正常化,用更透明且凝聚共識的方式去完成它。

 

邏輯很重要,但成事的重點在信任

  現在的文白之爭,很難不淪為政治問題,檯面上雄辯滔滔的知識份子,每個都像是無所不知,但論述看得越久,難免會有種疑惑-『這些人真的在討論文言文嗎?』。

      現今文言文教育方案的反對方,對於支持方的懷疑是他們藉由教育延續舊有封建威權的思想,灌輸一種菁英化的士人優越感,但這些自我感覺並不能反映在他們實際上的做事效益,更深入地說,反對方對於支持方的懷疑就在『他們多是既得利益者』、『缺乏自省能力』、『跟常人的溝通方式脫節』、『獨大儒家的窄化思想』;而支持方對於反對方的懷疑,一是跟反對方的政治人脈網絡有關,二是對於他們對於文化的判斷力徹底失去信任感,以某個反對方的領頭論述者來說,對於文言文教育已發表過可能近百篇的臉書批判,也曾有哲學系主事者跟他反映過類似這樣的情事:『哲學系畢業找不到出路、系裡面收不到人、系上教授跟主任很煩惱、一堆學生進來都轉系、哲學系總是文組考試的低分,希望能多替他們找些就業的環境』。支持方看到這樣錯綜複雜的關係,可能對他就會有這樣的質疑:『批鬥中文是為了替哲學系學生找出路』、『跟執政黨親戚關係好代表受人利用』、『哪有一群左派跟自由主義者會這樣如膠似漆?』、『他搞的不是教育批判,而是階段性去中國化』

      這些質疑,不利於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環境,但這些質疑的表達卻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在這樣雙方早已失去最起碼互信基礎的狀況下,不論哪方支持者獲勝,對於另一方都是種傷害。最後,學生往往是變成口號般的角色,只有在旗幟舉起時才被關心。

 

口頭的勝負不能取代社會實驗

  這些言之鑿鑿的公共論述者,彷彿對於教育現場跟現實需求都沒有『需要再多下功夫研究』的地方,然而辯論的優劣真的能反映出現實嗎?

  有個被心理學界討論的案例是這樣的,某個被俘的美國士兵從共產國家回來,回國後卻還是死忠的共產主義支持者。原因在於這個共產國家的思維控制方式非常細膩而有效:他們將被俘士兵分成兩組,使用共產主義辯論的士兵,會發現它在辯論時非常吃香,跟美國的資本主義相比,它幾近顛撲不破。這些願意用共產主義辯論的美國大兵在每次辯贏後,該國就會提供香菸等小獎品作為鼓勵,於是這些把腎上腺素全用於辯論的士兵,從此成為共產主義的堅貞信徒。

      這個案例乍看可笑,卻反映了一個很嚴肅的事:『任何思想落實於社會時,變因群會比他們想像得龐大很多,所以實際執行的結果,往往跟他們的理想不同。』

      這裡不是去詆毀辯論的價值,只是說明一個不難接受的老觀念:『如果他們真心渴求真相,自然會開放辯論以外的手段,來尋求真理』。

      為此,我們提議就文言文議題進行一定規模的教育實驗,具體檢驗文言文教育是否有助學生進步的項目,則可以用公眾辯論的方式的,選擇各自覺得恰當的檢驗標的,不該浪擲太多力氣在誰也不服誰的辯論上,卻不去尋找更實際的實驗結果,這對求真無益,對大眾很可能也無益。

 

教育當考慮長期影響

      世界時刻在變化,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自當反映社會的需求做出調整,但跟世界接軌不代表我們必須捨棄我們原本在乎的價值,更不代表我們需要使用倉促的步調讓自已變得扁平無味。我們的確可以從獨尊儒家的思維定調中掙脫,但當亞洲國家如日本跟韓國對自身的古文教育仍給予相當重視時,我們是否該為了捨棄封建、威權而順勢捨棄我們其他良好的文化與其解讀能力?相信這是值得為了下一代、下下代多些關心的。

 

比自由更自由、比傳統更傳統

  從公民參與、制度透明化的方式,我們可以不用被綁架在少數自由主義者的論調架構之下,獲得更彈性的教材參與的自由。

  藉由重新檢省先秦各家價值、各領域的古文選擇、調整美感與應用的比例、民生史觀與實用主義的融入,我們可以更精確、平民化、開放性的去看待手上的傳統,而不會陷於封建化、菁英化、脫節式的窠臼。這樣培育出來的教師,也不會讓人有『人文以外素養欠缺』的錯覺。更深入的說,文化從來不該是少數士人菁英說了便算,民間的生命力遠超乎這些人想像,這些值得被關注的部分,徒然被兩極化的對抗所犧牲,不是很可惜嗎?

利益與影響

讓語文的教育政策有公民參與的空間

不在文體比例上花太多精神著墨

促進國文科跟其他領域的跨域溝通

融入民生史觀與實用主義特色的選文

針對文言文教育,作些長期而穩定的實驗

將文言文存廢的討論戰場,先聚焦於"怎樣算是有效的國文教學"、"具體該評估什麼"

提供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讓優良的教案有機會被選擇

8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