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右先生
檢核未通過
提案緣起:
新聞媒體是社會大眾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其報導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至關重要。然而,即使新聞報導盡可能使用肯定詞彙和事實導向語言,有時仍難免涉及尚未完全證實的資訊。若未清楚標示這些資訊的未經證實狀態,可能造成讀者誤解,甚至散播不實訊息。因此,我們倡議推動新聞報導使用肯定詞彙及事實導向語言的同時,更應強調明確標示未經證實的資訊,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並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提案目的:
* 提升新聞報導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減少因模糊語言和未經證實資訊造成的誤解。
* 強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增強社會大眾對媒體的信任。
* 促使新聞從業人員更注重事實查核,並區分已確認事實與未經證實資訊。
* 提升大眾媒體識讀能力,培養辨別事實、推測與未經證實資訊的能力。
倡議內容:
本倡議包含以下重點:
* 使用肯定詞彙及事實導向語言:
* 避免使用模糊和不確定的詞彙(如「可能」、「疑似」、「據傳」、「據了解」、「或許」、「大概」、「推測」、「研判」、「不排除」、「傳出」、「據信」、「據悉」等)。
* 以肯定句陳述已確認的事實,並提供具體證據支持,例如官方聲明、文件資料、現場照片、目擊者證詞等。
* 明確區分事實陳述和觀點分析,避免將推測或評論混淆為事實。
* 範例:
* 錯誤: 「據悉,該嫌犯疑似持有槍枝。」
* 正確: 「警方在嫌犯住處搜出一把手槍,經鑑定為制式槍枝。」(若已確認則直接說明)或「警方表示,目前正調查嫌犯是否持有槍枝。」(若仍在調查中,則清楚說明調查進度)
* 錯誤: 「這項政策顯然會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僅為評論,缺乏證據支持)
* 正確: 「根據經濟學家A的分析,這項政策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2%,並引用了相關的數據模型佐證。(事實陳述+專家觀點+證據)」
* 明確標示未經證實的資訊:
* 即使使用肯定句,若資訊來源並非第一手或尚未經官方證實,必須清楚標示來源和資訊的狀態。
* 使用適當的標示語,例如:「消息來源稱」、「據未經證實的消息指出」、「目前尚無法獨立證實」、「此消息有待官方進一步說明」、「據《某某報》報導,但其他媒體尚未證實」等。
* 範例:
* 情境一(消息來源為匿名人士): 「一位自稱知情人士透露,…(內容)。由於該消息來源未具名,且尚未獲得其他管道證實,本報導僅供參考。」
* 情境二(消息來源為單一媒體報導): 「《某某報》報導指出,…(內容)。目前其他媒體尚未報導此事,真實性有待查證。」
* 情境三(警方初步調查): 「警方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內容)。警方強調,目前仍在調查階段,案情仍有變數。」
* 情境四(網路傳言): 「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內容顯示…(內容)。經查核,該影片的來源和真實性尚未獲得證實,請民眾切勿輕信謠言。」
* 避免誇大或渲染未經證實的資訊:
* 即使已標示為未經證實,仍應避免使用聳動的標題或誇大的描述來渲染這些資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誤導。
* 範例:
* 錯誤: 「驚爆!某公司即將倒閉?」(若消息未經證實,此標題過於聳動)
* 正確: 「傳聞某公司財務狀況出現問題,公司方面尚未回應。」
* 持續追蹤並更新資訊:
* 若報導內容涉及未經證實的資訊,媒體應持續追蹤事態發展,並在後續報導中更新資訊,提供更準確、更完整的報導。
* 推廣媒體識讀教育:
* 教育大眾如何辨別新聞報導中的事實、推測與未經證實的資訊。
* 強調檢視資訊來源和標示的重要性。
配套措施:
* 制定媒體自律規範: 鼓勵媒體機構制定更嚴格的自律規範,要求記者在報導中嚴格遵守上述原則。
* 加強新聞從業人員培訓: 針對事實查核、來源標示、新聞倫理、區分事實與未經證實資訊等面向進行培訓。
* 建立申訴管道: 提供民眾針對未遵守上述規範的報導提出申訴的管道。
利弊影響:
優點(利):
* 提升新聞報導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 減少資訊混淆和誤導。
* 促進媒體自律和專業素養的提升。
* 提升大眾媒體識讀能力。
* 增強資訊透明度。
缺點(弊):
* 可能限制報導的即時性。
* 可能增加報導的複雜性。
* 執行和監管的挑戰。
* 可能造成部分資訊無法報導。
綜合考量:
此倡議的出發點是好的,旨在提升新聞報導的品質、公信力和資訊透明度。雖然在執行上可能存在一些挑戰,但其帶來的正面效益遠大於潛在的負面影響。透過媒體機構、監管機構、教育機構和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些挑戰,並建立一個更健全、更值得信賴的媒體環境。
結論:
我們相信,透過推動新聞報導使用肯定詞彙及事實導向語言,並明確標示未經證實資訊,可以有效地提升新聞報導的品質和公信力,保障社會大眾的知情權,並促進媒體的自律和專業發展。我們呼籲媒體機構、監管機構、教育機構和社會各界共同支持和參與此倡議,共同營造一個更健康、更透明的資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