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北投高雄人
已附議8 (尚餘57日)
尚須4992個附議
每逢上下班時間、週末和國定假日, 臺北車站地下三樓穿堂層和地下二樓的高速鐵路月台( 第一月台和第二月台)總是人滿為患。 這樣的候車環境對於許多居住在臺北市的居民而言可以說是一大折騰 ,苦不堪言!因此, 我想到了一個解決高速鐵路臺北車站壅塞問題嚴重的路線方案。 那就是使用已經停駛的臺鐵林口支線(起於桃園火車站, 迄於林口火力發電廠,俗稱桃林鐵路) 改建成通往新北市淡水區淡海新市鎮的高速鐵路支線。
高速鐵路淡水支線資料如下所示:
1.路線距離:桃園火車站經由桃園市蘆竹區、新北市林口區、八里區至淡水區淡海新市鎮約50公里, 於桃園市蘆竹區銜接高鐵主線(淡水高鐵站南下接桃園高鐵站, 桃園火車站接北上往板橋、臺北車站方向)。
2.軌距:1.435公尺
3.車站數:3座(預計在桃園火車站、蘆竹南崁、 新北市淡水區淡海新市鎮設站)
4.雙線區間:全線
5.鐵路電氣化區間:全線25千伏特交流電
6.預計在淡江大橋南側興建一座跨越淡水河的高速鐵路鐵橋。
壹、對於區域發展整合的正面利益與影響
一、桃園市
透過新建從桃園高鐵站岔出的臺灣西部高速鐵路淡水支線可以充分利 用已停駛的臺鐵林口支線路廊, 將有機會為桃園市帶來多重正面效應。首先, 它能提升桃園高鐵站和臺鐵桃園車站的樞紐地位, 吸引更多乘客轉乘高鐵淡水支線, 促進桃園高鐵站和臺鐵桃園車站作為北部交通門戶的角色, 預計可增加每日客流量並帶動周邊商業發展。其次, 蘆竹南崁地區作為中繼站,將受益於基礎設施升級, 刺激當地產業升級與擴張(如鄰近的航空城計劃), 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經濟活力。也就是說, 這有助於桃園市從傳統工業轉型為更現代化的交通與物流中心, 縮短與新北市淡水區通勤時間,預計可減少省道臺四線、 省道臺61線西濱快速道路和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的交通壅塞並間 接降低碳排放,符合台灣的永續發展目標。
二、新北市
新北市將是這條支線的主要受益者,路線經林口區、八里區臺北港, 並跨越淡水河淡江大橋南側至淡水區的淡海新市鎮。首先, 八里區較於新北市其他有捷運路線經過的區域較為偏遠, 缺乏高效率的公共運輸。 若利用已廢線的臺鐵林口線改建高速鐵路淡水支線再配合淡江大橋的 興建將有機會帶來轉型,刺激河濱旅遊(如八里區淡水河左岸) 和商業開發。其次, 新北市淡水區淡海新市鎮作為尚未開發完全的區域, 且目前高度倚賴淡海輕軌 ,高鐵淡水支線延伸將大幅提升其吸引力, 預計帶動人口流入淡海新市鎮,解決其交通運輸瓶頸問題。整體上, 這有助北北基桃地區實現合理都市發展 ,強化區域整合與共同治理。
三、臺北市
雖然高速鐵路淡水支線沒有經過臺北市,但其間接影響仍相當正面。 首先,它能分流北部交通壓力, 特別是從淡水區和北投區進入台北的通勤者, 可轉乘高鐵避開未來擁擠的省道臺2乙線、 淡北快速道路與紅線捷運淡水信義線, 預計減少臺北市郊區道路負荷,提升整體都會區的移動效率。其次, 強化台北作為北部經濟核心的地位,透過更好的區域連結( 如從淡海新市鎮快速抵達桃園機場或高鐵網絡), 吸引更多商務與觀光客,刺激台北的服務業與旅遊業成長, 例如淡水景點(如淡水老街)更容易從桃園或臺灣中南部接入, 帶動台北的飯店與餐飲消費。最後,這有助於台北市的永續發展, 鼓勵跨市大眾運輸使用,降低私人車輛依賴, 間接改善空氣品質與都市熱島效應。總體而言, 這條支線將強化台北都會圈的交通網絡, 類似現有高鐵對台灣整體經濟的正面作用 ,預計為台北帶來更均衡的區域發展與更高的生活品質。
貳、公共運輸與民眾生活品質層面
如果新建這條 高鐵淡水支線(從桃園高鐵站岔出,利用臺鐵林口支線路廊, 經蘆竹→林口→八里→跨淡水河→淡海新市鎮),對 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 的利益與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分析:
一、交通運輸效益
1.疏解台北市進出交通壓力
1-1.淡水地區現有交通高度依賴捷運淡水線與淡海輕軌, 尖峰時段擁擠嚴重。新建高鐵支線後,淡水→桃園機場→ 南部城市可以直達,減少民眾進入台北車站換乘的需求。
1-2.淡水居民可直接搭高鐵,不必繞經台北市中心, 降低台北車站壓力。
2.多核心發展,縮短城際通勤時間
2-1淡海新市鎮至台中約1.5小時,淡水至高雄可能縮短至3小時內。
2-2.桃園到淡水也僅需20分鐘左右,大幅縮短現有公路40- 60分鐘車程。
二、都市發展與區域平衡
1.促進淡海新市鎮發展
1-1.淡海新市鎮目前交通仍偏弱,高鐵進駐可吸引企業與人口, 推動住宅與商業機能。同時亦可減少單一依賴紅線捷運淡水信義線, 形成多元交通系統。
2. 帶動林口、八里副都心
2-1.林口已有火力發電廠、影視產業園區、新市鎮、國際學校; 八里有國際港(臺北港)、觀音山、淡水河左岸等產業及觀光誘因, 高速鐵路淡水支線將有機會成為招商誘因。
2-2.形成「桃園—林口—淡水」國際經貿走廊, 補強北北基桃西北區發展。
3.臺北市壓力外移
3-1.淡水、八里、林口在新北市也是宜居的地區, 高鐵延伸淡水配合淡江大橋和關渡大橋,人口不必集中台北市, 降低房價壓力與交通擁擠。
三、家庭社會與生活品質
1.通勤時間降低,生活圈擴大
1-1.新北市淡水區居民到桃園市、 新竹縣市和臺中市工作更方便,減少行經省道臺2乙線、 北淡快速道路和國道一號每日塞車。
1-2.桃園居民可以快速抵達淡水休閒區域,形成跨縣市生活圈。
1-3.減少碳排:減少小客車與機車通勤, 符合2050淨零碳排政策。
參、對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和臺北車站高鐵月台的衝擊
首先,上述兩項公共運輸之核心問題主要為:
一、捷運紅線運能限制
由臺鐵北淡鐵路改建的臺北捷運紅線淡水線當初設計上沒有直達快車 (跳蛙式停靠)和站站停靠分流的模式(即設置站內待避線), 導致現有淡水捷運站至臺北火車站38分鐘的車程, 對於淡水居民長期通勤壓力過於龐大。
二、臺鐵臺北車站高鐵月台過度集中
所有臺北市高速鐵路旅客都集中在南港車站(三座島式月台) 和台北車站(由臺鐵的兩座狹小島式月台改建而成), 形成候車瓶頸。
1.淡水居民若要搭高鐵必須「搭乘捷運前往台北車站轉乘高鐵」,過程耗時且不便。
高鐵淡水支線能解決上述這兩個痛點,因為它具備以下策略優勢:
一、不依賴臺北車站,直接分流
淡水居民可直接從「淡水搭乘高鐵前往南部」, 完全避開台北車站壅塞。
二、大幅縮短旅行時間
目前由捷運淡水站搭乘捷運38分鐘至台北車站再搭乘高鐵高鐵南下 ,未來有機會從淡水區直接搭乘高鐵到桃園高鐵站(支線) 約20分鐘再繼續搭乘高鐵南下,且更舒適。
三個重點:
1.高鐵淡水支線是「跳蛙列車」無法實現的替代方案
→ 淡水線捷運已成形,無法加快車,唯有新建高速運輸。
2.分流台北車站高鐵旅客,改善壅塞,提升營運安全
→ 目前台北車站是全國最擠高鐵站,未來更嚴重,分流迫切需要。
3.配合國家北北桃生活圈戰略,兼顧淡海新市鎮發展
達到多核心發展,降低臺北市壓力,讓淡水成為真正副都心。
肆、對於北投區、淡水區紅線捷運和淡海輕軌的五個好處:
一、現有紅線資源繼續發揮,減少重複投資1.北投捷運站以南( R22以下)仍維持現狀,旅客若要搭高鐵,可以繼續經由 台北車站 搭乘,不需要改變習慣, 也避免大規模改建臺北捷運紅線淡水信義線。此舉可避免「 浪費已存在的紅線與台北高鐵站投資」,較符合技術、財務、 環境及政治可行性。
2.北投以北+淡海輕軌居民有新選擇:由臺鐵桃園火車站出發, 沿著林口線鐵路路廊的高鐵淡水支線( 中途設有銜接高鐵主線桃園板橋段引道)再搭配關渡大橋、 淡北快速道路和淡江大橋對淡水舊市區、淡海新市鎮、八里區、 林口區、 蘆竹區和桃園區居民是一個全新的快速直達台灣中部和南部的方案。 同時,淡海輕軌沿線居民可以在淡水區新設置的高鐵車站轉乘, 避免全靠捷運紅線。
3. 分流壓力,形成雙核心高鐵乘車點: 當今臺北市大多數高鐵旅客都集中在南港車站和台北車站, 尤其是臺北車站的高鐵月台壅塞嚴重。
未來形成 「台北車站」結合「高速鐵路淡水支線( 桃園高鐵站和臺鐵桃園火車站接駁)」 雙核心,分散旅客,減少高鐵台北地下化路段龐大的壓力。
也就是說:臺鐵縱貫線鐵路北段、 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和高速鐵路淡水支線( 桃園火車站經由林口線鐵路路廊到淡海新市鎮, 中途設有銜接高鐵主線機制)可以包裝成一個「分工協同策略」:「 北捷淡水信義線負責雙北市區運輸,高鐵淡水支線負責城際運輸」, 同時 不拆紅線、不廢高鐵台北站,只是給淡水居民一個新選擇。
4.提升淡海輕軌運量
目前淡海輕軌的運量沒有預期地高,屬於「成本回收困難」 的公共建設。 若高鐵淡水支線的新車站設於淡水捷運站或淡水輕軌沿線(如崁頂、 沙崙),北投區與淡水捷運線沿線居民(明德、石牌、唭哩岸、 奇岩、北投、新北投、復興崗、忠義、關渡、竹圍、紅樹林和淡水) 可以轉乘淡海輕軌至高鐵淡水車站。 同時亦可把高鐵的客源部分導入淡海輕軌,補強原本偏弱的運量, 降低營運虧損壓力。
5.增加北投以北居民的轉乘選擇
目前北投區經由關渡至淡水走廊居民只有捷運紅線可以進入市區。 如果設立「淡水高鐵車站」作為新樞紐,北投居民可以有兩種選擇: 1.繼續走紅線進台北車站2.轉乘輕軌直達高鐵, 前往桃園機場或南部
伍、對淡北快速道路的影響:形成互補
目前正在興建的淡北快速道路將會在不久的未來通車, 將有可能吸引龐大的車流量進入舊淡水市區(臺2乙線) 可能加劇紅樹林到淡水捷運站間中正東路的壅塞。
1.高鐵淡水支線作用:在淡海新市鎮設立高鐵車站, 將臺北市士林區和北投區行駛至淡水區的車流引導至新市鎮, 而非舊市區,降低淡水區中正東路的交通壓力。
2. 引導人口與商業重心往淡海新市鎮發展
高鐵車站、關渡大橋、淡北快速道路和淡江大橋的出入口形成「 多重樞紐」效應,可將新市鎮打造成交通便利的副都心,吸引企業、 住宅、商業設施。此舉淡海新市鎮不再是郊區, 而是北北基桃交通網的節點。
3. 完整的多模式轉乘
3-1.開車行駛淡北快速道路抵達高鐵淡水站,暢遊臺灣西部。
3-2.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轉乘淡海輕軌再轉乘高鐵抵達竹科、 中部乃至南部。這樣甚至能減少開車進入台北市區的需求, 降低公路交通壅塞。
陸、高速鐵路延伸新北市淡水區對高鐵主線的衝擊:
1. 板式軌道結構與岔出設計難度
板式軌道不像傳統枕木(或水泥軌枕)道床,拆除與改造難度高。 高速鐵路左營至南港的板式軌道主線已經建成,空間有限, 需要新設專用軌道及引道或降低轉速。
2. 高架結構受限
臺灣西部高速鐵路幹線在桃園至板橋這兩座地下化高速鐵路車站之間 大多為高架路段,且周邊都市和工業區開發密集。要從高架主線「 岔出」支線,需新建分岔高架橋和引道,且高速鐵路採取靠左行駛, 因此設計必須要將既有板式雙線高架電氣化軌道結構之傷害降低到最 低。
3. 營運安全與速度受限
高速鐵路列車高速進出支線時,必須有速度遞減區。 如果從主線岔出支線,岔出段速度必須大幅降低, 影響幹線列車的運行效率。解決方案:採「部分列車繞行支線」 模式,其他維持直達,以降低主線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