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1
已附議40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60個附議
重點觀念
一、教育政策需要審慎評估,若執行不如預期,其影響難以挽回
二、不該讓一時的政治選票主宰長期的文化與教育經營
三、儒家文化僅能代表儒家,無法代表台灣文化或中華文化
四、課文應該是『具故事性』、『生活新知』的文章
具體作法
一、刪除文言文
二、創造一個公民參與的白話文選稿平台,讓選稿流程公開透明
三、訂出適當的規則,讓選文能定期更新
四、考試上仿照其他亞洲國家的評鑑方式,考試題目不直接引用課本文章,而是選擇相近的文章類型,讓學生以判斷、分析與解讀能力的訓練取代背誦能力。
原因說明
1.每次政黨輪替都要換一次教材?不膩嗎?
在民主國家,很難寄望任何政黨能夠長久執政,但教材的設計往往只迎合政治的需要,每當政黨輪替,孩子們的教材只要涉及到政治解讀就有可能再次翻新,這個戲碼我們到底得看多久呢?
寄望兩方政客能坐下來談一個『長治久安』的教育策略是不切實際的,認為執政的政黨永遠不會被替換也是過於樂觀的。
因此,我們提出以公民參與的方式,掌握教材的主動權,讓教學內容的新陳代謝能夠穩定而正常化,用更透明且凝聚共識的方式去完成它。
2.比自由更自由、比傳統更傳統
從公民參與、制度透明化的方式,我們可以不用被綁架在少數自由主義者的論調架構之下,獲得更彈性的教材參與的自由。
3.胡適那時提倡白話文,就是因為文言文很難說。 那時我們都漸漸講白話文了,現在又要學,那當初就不用改了!
4.我們在看文言文時最後還是化成白話文啊。我們可以把文言文課 文換成相同意思的白話文課文。 就是說如果這篇文言文教我們不要怠惰, 那就把它換成也是教我們不要怠惰的白話文。 學生不會因為你教他們文言文就變得比較乖巧文雅不怠惰。 那不如直接看白話文的文章。
讓語文的教育政策有公民參與的空間。
不在文言文上花太多精神著墨。
減少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多一點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