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降低火力發電比例、增加核電比例

提議者 沒牙

已附議55 (尚餘49日)

尚須4945個附議

目前進度

點擊顯示前一個提議進度 點擊顯示後一個提議進度
提案
2025-07-20
檢核
2025-07-21
檢核通過,自次日進入附議階段
附議中

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一、【提案緣由】
鑑於台灣能源結構中火力發電佔比仍超過75%,其中燃煤與燃氣對環境造成嚴重空氣污染與碳排放壓力;加上再生能源推動速度有限、發電穩定性低,恐難滿足未來長期電力需求。台灣面對碳中和與淨零排放國際趨勢,亟需尋求兼顧穩定供電、環保與經濟性的替代方案。

核能發電具備:

穩定供電特性
低碳排放優勢
單位發電土地使用效率高
台灣應該科學理性檢討現行「非核家園」政策,重新評估核能於能源轉型中的角色,以利確保未來電力安全與環境永續。

二、【具體建議事項】
1. 中短期(1~5年內)政策調整建議
✅ 延長現有核二、核三機組使用年限(經安全評估核准後)
✅ 成立跨部會「核能再啟政策評估小組」,參考法國、日本與韓國經驗進行再評估
✅ 暫緩新增大型火力機組之興建(如興達擴建案等)
✅ 強化核電廠運轉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監督機制,提升社會信任
✅ 針對核廢料提出明確中繼與永久處置場規劃路線圖
2. 中長期(5~20年)政策發展方向
✅ 研議興建新一代安全性高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 投入自主核能技術與材料研發資源,發展非武用途核科技產業鏈
✅ 將核能列為碳中和能源之一,納入國家永續能源戰略中
✅ 公民審議機制納入核能政策討論,提升決策正當性

三、【預期效益與社會影響】

1. 減少碳排放:年減數百萬公噸CO₂(視重啟比例與取代燃煤比例而定)
2.減少空污:降低PM2.5與NOx/SOx等污染物排放,有助改善空氣品質
3.穩定電價:降低火力發電佔比後,可避免燃料價格波動造成電價劇烈上漲 
4.提升供電穩定性:彌補再生能源間歇性,減少缺電風險
5.培育核能人才:提供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新方向,避免人才外流 



四、【回應反對意見說明】
反對意見:🔹 核廢料無法處理
回應:台灣目前已擁有安全儲存與管理技術,可規劃更高標準中繼處理中心;中長期持續尋求國際合作與最終處置地點。

反對意見:🔹 地震多、核電不安全
回應: 新一代核電技術具有自動停機與「失效安全」(fail-safe)機制,且原有核電廠已依抗震標準建造,無重大安全疑慮。

反對意見:🔹 民意不支持
回應:調查顯示近年民眾支持核能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在停電、電價調漲後,社會逐漸理解核電角色重要性。可透過公民審議引導理性討論。


利益與影響

🔷 一、對整體社會的利益
**環境層面**🔹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協助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br> 🔹 降低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氣品質 
**能源穩定性**🔹 提供穩定、不受氣候影響的基載電力 <br> 🔹 彌補再生能源(風電、光電)間歇性與季節性缺電風險 
**經濟層面**🔹 有效控制電價上漲壓力,減少依賴進口天然氣與煤炭 <br> 🔹 培養本土核能科技研發與維運人才,就業機會增加
**國際形象與競爭力**🔹 展現台灣重視環保與科技的形象,有助吸引綠色投資 <br> 🔹 符合國際企業供應鏈對綠能與減碳的要求(如RE100)
 
🔷 二、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影響
利害關係人:一般民眾
潛在影響: ✅ 優:空氣品質改善、電費穩定、供電穩定
⚠️ 疑慮:對核能安全仍有部分恐懼(需政策溝通)
利害關係人:工業與商業用戶
潛在影響:✅ 穩定電力供應與電價,避免因跳電造成損失
利害關係人:再生能源業者
潛在影響:⚠️ 擔心核能重啟削弱其成長空間,但核電僅補足穩定性,仍可並存互補
利害關係人:政府與能源部門(如台電)
潛在影響:✅ 有助於電網調度穩定性,提高能源安全性與政策靈活度
利害關係人:環保團體與反核人士
潛在影響:⚠️ 對核安與核廢料仍有高度關切,需要加強溝通與資訊公開
利害關係人:教育與研發單位
潛在影響:✅ 開展核能技術、材料、儲能等領域研究,提升學術與技術自主性

🔷 三、長期潛在風險與應對策略
風險🔸 社會反對聲浪與政治阻力
應對策略 ➤ 加強透明溝通、舉辦公民審議論壇、逐步重建民眾信任
風險🔸 核廢料最終處置問題
應對策略➤ 明確規劃中繼儲存設施,並與國際合作研擬最終處置路徑
風險🔸 法規與政策修法成本
應對策略➤ 由行政院能源局領銜成立跨部會平台,制定能源轉型新路線
風險🔸 技術轉型時間差
應對策略➤ 同步持續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與儲能系統建設,形成多元能源組合




執行時間12天
3 已關注 關注
 

附議名單

2020-11-12
 
資料共筆,

您也許感興趣的點子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眾開講政策還有...

您也許感興趣的審計議題還有...

展開
另開新視窗前往全民來join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