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內容或建議事項
當前校犬計畫的隱憂
校犬計畫希望學校積極去認養收容所的浪犬或就地認養浪犬,並提供輔助。但沒有提到要專人照顧,以及是否需要先進行穩定度評估,也沒要求領養前全校都要定期進行衛教宣導和制定相關規範。
經過媒體多次報導校犬計畫的優點,甚至有些動保團體要求將校犬計畫納入學校績效評鑑中加分。但必須直言不諱:如果缺乏嚴謹的配套措施和具體目標,這樣的計畫只會將學校變成收容所,將學生和老師變成志工,甚至傳遞錯誤的生命教育訊息。
雖然校犬計畫立意良善,然而,參與該計畫的學生是否真的能夠學到生命教育?如果學校老師沒有犬隻飼養經驗與相關知識,將飼養校犬視為「養隻狗在學校裡面陪學生玩」。
而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所帶給學生的學習經驗,往往會流於學生只知道餵食與跟狗玩耍,卻忽略的其背後更重要的飼主責任與生命教育意義。
提案者認為校犬計畫忽略了以下問題,包含:
- 餵養和飼養的差別:在於管理的程度和責任的承擔!
餵養:僅僅是提供食物,並不能完全管理動物的健康、衛生和行為等方面。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動物的照顧往往是不夠周到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確保其健康和幸福。
飼養:則是從動物的日常生活起居到全部管理和照顧,包括飲食、健康、行為培養等方面。飼主有責任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並且要照顧好動物的各方面,從而確保他們的福祉。
我們走訪台灣和外島近500所學校。在這些學校中,一些老師向我們反映了他們學校校犬的真實狀況。有些校犬的情況並不理想,當地的動保單位甚至承認校犬計畫是失敗的。
一些學校只是為了獲得績效獎勵或者額外的補助才領養了校犬,甚至將他們用作看門狗,用來驅趕浪貓浪狗或者在夜間阻止陌生人進入校園。這樣的做法根本不符合動物福利的精神!
- 隨意飼養動物的飼主才會有的短淺想法
對於校犬計畫來說,獲取校犬的方式通常有兩種:從收容所領養或在校園中的浪犬變成校犬。這樣的過程是令人好奇的,我們不禁要問,推動計畫的單位是否真的有長期飼養寵物的經驗?是否歷經了寵物生老病死和教養的過程?還是只是隨便養一養?
雖然這個計畫的初衷是良善,但是當許多專業人士、獸醫師、訓練師以及有高度飼養經驗的飼主都對此提出了質疑時,我們就不得不思考一下。這樣的計畫一旦出現嚴重的傷人事件,就會成為媒體的焦點。
而受害的往往是那些已經被領養的犬隻,發生意外後,是否應該將所有的校犬都送回收容所呢?飼養寵物應該是將他們視為家人(伴侶動物),而不是工具或者玩賞物。從你的態度、責任感和觀念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專業者的角度
除了以上問題外,提案者向犬隻照護相關專業人士徵求意見,獲得了以下的看法:
- 獸醫師的對校犬計畫的建議
飼主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仔細觀察寵物的行為和狀況,因為動物無法用語言溝通。從飲食到排便,再到行為的變化,都是觀察動物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
曾有獸醫師向我們提及,參與校犬計畫的犬隻生病時,學生帶去動物醫院時卻一問三不知。在沒有專人負責「完全照顧」情況下,比如負責照顧犬隻的老師調職、學生畢業、放假,甚至是放學後,這將如何確保照顧和醫療的品質呢?
學校更沒有考慮到,領養的犬隻老了或生病時將需要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是否有能力或願意花時間照顧和支付醫療費用呢?看看安溪國中可樂在病歿前老師是如何無微不至的照護?(他不是校犬,是家犬,他跟著老師上下課!有自己的家)。
我們走訪的學校中,有一所就是校內「餵養」,那隻因本計畫成為的「校犬」,平常不太接近人,所以餵食也是採放任方式,人靠近就會跑開。
當遇到假日時,除非有老師或同學主動前往餵食,否則就是提前囤積食物。更誇張是連打預防針都需要使用吹針才能抓到!這樣的飼養方式,與校內就地餵養浪犬有何區別呢?
動物不會說話,飼主在日常就必須要觀察其行為和狀況,從飲食到排便、行為變化,都要仔細的觀察。
- 行為獸醫和犬訓練師的對校犬計畫的建議
多數的浪犬因為在外流浪,除非信任人類,不然多數對人類存在警戒心,甚至攻擊性,進入收容所後因為壓力和驚嚇,許多行為都會變得更敏感和激烈。
領養單位和負責的人員有無接受相關動物行為訓練,領養單位是否師生進行宣導,及行為調整上是否能逐漸變的穩定?
走訪的幾所學校也有因計畫而領養的狗狗,但就是會咬人,所以校方鏈起來,還請教我們要如何訓練。
也因此,能到學校進行教學的狗老師、助教、狗醫生、治療犬等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度。因為就怕學生一些錯誤行為,造成狗狗壓力的累積,或激怒狗狗,頑皮點甚至故意去挑釁狗狗而造成意外。
在學校這樣的公共區域中,有許多孩童。與在家庭中領養狗狗不同,這裡存在許多潛在的危機。如果沒有經過專業行為獸醫或訓練師的評估,就將狗狗直接放入學生群體中,這是不合理的。對於狗來說,各種包圍、觸摸和大聲響都是壓力。
犬飼主自身本該持續學習更深入的犬行為和醫學知識,隨時觀察狗的狀況和協助釋放壓力。
- 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何謂生命教育?何謂寵物友善?現行的校犬計畫跟尊重動物、飼主責任,一點都沾不上邊,不是有動物可以摸,可以餵食就叫做生命教育!
你必須去學習他,了解他,知道如何好好的照顧他,不擬人化的去尊重他的需求和感受。做好飼主責任,不造成他人困擾,學會尊重他人和自己,而飼主責任就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這才是生命教育真正目的!
懂得不要隨意飼養寵物,了解他的生命短暫,如果有能力,決心飼養,能在這短暫的時間好好的去保護他、照顧他、珍惜他。這才是真正的源頭管理!
台灣缺乏的從不是關懷生命愛護動物這件事情,而是【飼主責任】。我們真正該教育學生的,不是刻意去飼養、領養動物。是不要隨意飼養動物!不是愛護動物,是要尊重動物!懂得尊重,自然就會愛護。
計畫提到創造寵物友善城市,我們對於寵物友善的定義:「環境對寵物身心健康,且不造成他人困擾。」不是可以出入,提供相關服務就叫做寵物友善。寵物友善的基礎是飼主責任!
例如寵物展,對寵物身心壓力極大,根本不是寵物友善的場合。在學校未正確對學生進行衛教宣導及規範,多數的學生和噪音僅會造成狗恐慌而已,你知道他們都只是在忍耐嗎?
從沒專人完全照顧、就地餵養、開放性的公共區域不牽繩、沒有去學習相關知識,連大小便都不見得有人會清理,光這幾點就已經是最錯誤的飼主責任示範。
更何況沒專人及相關知識下照顧,衍生的許多健康、衛生、營養等問題。你要我們的孩童直接在學校接收這些「錯誤的飼養方式」及暴露在潛藏的危險下嗎?
教育孩子何謂尊重動物、何謂責任,才是真正的該做的事情,寵物友善的基礎是飼主責任。
這計畫可以更好
網友們或許已經留意到,媒體經常報導那些傑出的校犬,例如已故安溪國中的可樂、龍井國中的小朋友,只是你不曉得,他們都是家犬!
被專門照顧他的老師,視為家人一樣細心呵護,【學校允許跟著老師上下學的犬隻】。而老師花費了大量心力來教導和調整他們的行為,照顧狗的健康。就連龍井國中的小朋友在學校開放的公共場合也都是牽繩的,是最棒的示範,這才是我們真期待的校犬計畫。
- 輔助不應該是直接提供給學校,而是應該鼓勵老師們去領養貓或狗,並提供部分費用、醫療及領養前相關知識的進修,協助取得飼養資格。
- 給他一個真正溫暖的家,老師以身作則,身教飼主責任。不是變相將學校變成收容所,造成更多問題,而是要解決問題,強化前端教育。
- 取得資格領養後,貓、狗不應立即帶到學校。應先進行基礎教養和行為改善,然後經由獸醫師、行為獸醫師或訓練師的確認後,方可進入學校。(貓完全不建議帶到學校,因為根本不符合他的天性和需求)
- 帶到學校中,除了時常宣導飼主責任和告誡學生如何尊重他與其互動外。老師也應將之前所學的相關知識和飼主責任,透過自己的示範和教育,傳授給學生們。
讓老師成為飼主責任的身教者,這樣校犬計畫才能真正變得有意義!而不是僅僅為了一個沒意義的好看「績效」而存在。
利益與影響
- 獎勵和輔助想要飼養貓、犬的老師,可以建立一個全面的支援體系,包括提供獎勵或補助金、提供相關的培訓課程和知識資源,及提供專業的顧問服務。這將激勵更多的老師參與到領養行動中,並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負責飼養寵物。
- 而同樣的模式,未來也許可以變成一個社會領養措施,讓有資格成為飼主的人去領養,而不是為了增加領養率而讓任意人都去領養,造成更多的負面問題,這也是源頭管理。
- 透過老師的飼主責任身教,可以將正確的飼養觀念和責任向學生灌輸。這不僅僅是言教,更是身教,通過實際的行動和示範,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如何真正的愛護動物、尊重生命。進而了解換位思考的重要性,懂得尊重自己及他人,這對學生未來的人格發展非常的重要。
- 被領養的貓、犬將真正獲得一個愛他的主人和溫暖的家,並且因為飼主責任的認知和自我要求,讓他人見人愛。這不僅對這些動物本身是一個福音,也對整個社會具有積極的影響。一個被愛護和照顧的動物將會更加健康和快樂,同時也會促進社區的和諧和幸福感。
- 讓學生了解不要隨意飼養動物,並且學會尊重動物,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了解他們的生命短暫,懂得珍惜相處的每一天,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透過修正後的校犬計畫,學生將有機會接觸到動物,但同時也應該教導他們如何以尊重且負責任的方式對待這些動物,而不僅僅是出於自己的喜好。這種尊重和責任態度將伴隨著他們一生,影響著他們未來對任何人事物的行為和價值觀。
5
已關注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