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淳
已附議15 (時間已截止)
尚須4985個附議
社會現況與提案動機:
現今社會中,弱勢族群經常面臨學歷與技能不足所帶來的就業困境, 這不僅影響他們個人的生活品質,更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 許多人因為年少時家庭條件不允許或缺乏引導,無法繼續深造, 僅能以高中學歷進入職場。這些人在工作十多年後, 收入仍遠不及那些擁有較高學歷的人, 這對他們的生活與未來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公司對年長勞工的需求減少, 使得中年人、尤其是來自弱勢背景的族群, 面臨更為嚴峻的再就業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個人, 也對社會造成了潛在的負擔。因此, 我們認為政府應該提供更多支持與機會, 讓這些人有機會通過終身學習,提升專業技能, 改善他們的就業競爭力,並減少因技能不足而帶來的社會不平等。
對於弱勢族群定義:
經濟弱勢:低收入家庭、失業者、社會救助受益者等,因經濟狀況不佳而面臨生活困難的人群。
社會孤立:獨居長者、單親家庭、無家可歸者等,因缺乏社會支持系統而處於孤立狀態的人。
教育背景:學歷較低的個體,如僅有高中或以下學歷的人,因教育資源不足而難以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
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人士,包括身體殘疾、精神健康問題等,因為身體或心理狀況限制而面臨就業困難。
移民與少數族群:新移民、少數民族或文化背景不同的群體,可能因語言障礙或文化差異而面臨社會融入及就業的挑戰。
年齡因素:中高齡者,尤其是因年齡增長而被企業排斥的勞工,面臨再就業困難。
具體想法如下:
終身學習班補助:政府應提供弱勢族群專業技能培訓的補助, 並設立長期的「終身學習班」。這些課程應根據市場需求設計, 涵蓋實務性強的專業技能,(如補充1)
年齡友善的再就業計畫:許多弱勢族群隨著年齡增長, 面臨就業困境,建議政府應與業界合作,推動「年齡友善」 的再就業計畫,鼓勵企業聘用弱勢的中高齡勞工, 提供實習和見習機會,幫助學員在學習期間獲得實務經驗, 增加未來的就業機會。
社會責任與回饋機制:我們提倡弱勢族群在受益後,也能回饋社會。 政府可設立小額捐款或志工服務等規定, 鼓勵這些受惠者在具備一定能力後,為其他弱勢群體提供支持, 促進社會正循環,培養「取之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
技能證書與執照考取:提供學員完成訓練後的考試支持, 並幫助考取專業執照(如電工、焊工等), 增加勞動者的專業信任度。
學費補助與貸款支持:政府應針對弱勢族群提供學費補助, 並且根據經濟情況提供低息或免息的學費貸款,減少經濟負擔, 確保學員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培訓。
企業稅收優惠:政府應對於參與再就業計畫、 積極聘用弱勢族群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 鼓勵企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地方社區學習中心設置:在地方社區中設立學習中心, 提供就近的技能培訓課程,減少交通與地理限制, 讓更多弱勢族群能夠便利參加培訓。
申請條件:
填寫申請書:申請者需填寫詳細的申請書,說明個人背景、學歷、工作經歷及所需的技能培訓項目。
申請動機:申請者需陳述申請補助的動機,包括希望透過培訓改善自身就業能力的具體原因,以及對未來職涯的規劃。
證明文件:提交相關的證明文件,例如:
身份證明(如身份證或居留證)
收入證明(如薪資單、社會救助證明等)
教育背景證明(如畢業證書或學歷證明)
失業證明(如失業登記證明)
參加面談:可能需要參加一次面談,進一步了解申請者的需求和背景,以評估其獲得補助的適合性。
持續參與承諾:申請者需承諾在接受培訓後,持續參與社會服務或回饋計畫,以促進社會正循環。
補充1:
工業技術培訓班:設立工業技術培訓班,包含焊接、機械操作、 車床技術、電工技術、冷氣和暖氣維修等。 這些技能需求穩定且收入相對可觀, 適合希望快速進入勞動市場的弱勢族群。
建築與裝潢技術培訓:提供建築相關技術課程,包括木工、泥水匠、 瓷磚鋪設、油漆工等。
汽車與機車維修技能訓練:開設汽車與機車維修課程, 涵蓋引擎維修、車體修復等, 這些技能能讓學員在維修業中找到持久穩定的工作, 尤其在需求穩定的中小型車行或維修廠。
農業技術與現代化農業操作:因應人口老化及年輕人口外流,推動農 業技能培訓,包括農作物栽培、養殖技術、溫室種植技術, 並結合現代化農業設備的操作,吸引中年人口就業, 幫助弱勢族群提升產業附加值,增加收入來源。
清潔服務與設施維護技術:涵蓋商業清潔、空調系統清潔、 園藝養護等。這些工作入門門檻低且需求廣泛, 能為弱勢族群提供穩定的就業選擇。
物流車輛駕駛與操作技能:針對物流行業,提供卡車、堆高機、 叉車等車輛的駕駛與操作技能培訓, 這些技能能使學員進入物流行業,並為其創造長期穩定的工作。
補充2:
根據最新的7月勞動市場數據,當前的就業人數為1, 161萬1千人,與6月相比增加了2萬3千人, 顯示整體就業情況略有改善。然而,失業人數也同時增加9千人, 達到41萬5千人,失業率上升至3.45%。 非勞動力人數較上月減少2萬9千人, 說明部分原本不參與勞動市場的人進入了就業或求職狀態, 導致勞動力參與率上升至59.40%。
這些數據表明儘管就業市場有一定的增長,但失業問題仍然存在, 尤其是結合弱勢族群的情況,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失業率與弱勢族群之間的關聯:弱勢族群往往面臨技能不足、 年齡歧視等問題,使他們更容易在經濟波動中陷入失業。 即使總體就業人數增加,仍有41萬5千人處於失業狀態, 這部分失業者中可能有相當比例屬於弱勢群體。因此, 專業技能培訓計畫應特別關注這些人,幫助他們重新融入勞動市場。
非勞動力人數的減少與潛在勞動力開發:7月非勞動力人數減少2萬 9千人,表明更多人進入勞動市場尋找工作機會。 這部分新進入勞動市場的群體中, 可能有許多人缺乏必要的技能或面臨其他就業障礙。為此, 政策應著眼於幫助這些進入勞動市場的個體, 特別是透過勞動技能的提升,讓他們具備更多競爭力。
勞動力參與率的提升與終身學習的重要性:7月勞動力參與率上升0 .15個百分點,這表明更多人選擇進入或重返勞動市場。對此, 政策應進一步推動終身學習班, 尤其是針對中高齡族群和低學歷者提供補助與支持, 幫助他們提高就業能力,並使這部分人能夠有效參與市場競爭。
技能培訓與失業率控制的關聯:雖然就業人數增加, 但失業率也同時上升,顯示勞動市場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 具體政策建議中的勞動技能培訓計畫, 能直接幫助處於失業邊緣的弱勢群體,降低他們的失業風險。 通過技術訓練與實習合作機制, 這些弱勢勞工能夠獲得更穩定的就業機會, 進而有助於降低整體失業率。
促進低學歷族群的職場融入:根據現有失業數據, 部分弱勢群體如僅有高中學歷的工作者可能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 找到合適的工作。提供勞動技能培訓計畫, 尤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就業率,並幫助他們融入勞動市場。
1. 提升就業率:透過專業技能培訓,幫助弱勢族群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
2. 減少社會不平等: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改善社會公平性,促進社會和諧。
3. 增強社會穩定:當弱勢群體能夠自給自足,社會的不滿情緒和犯罪率可能會降低,從而提高社會的穩定性。
4. 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勞動力市場的參與者,能夠提升整體生產力,促進地方和國家的經濟發展。
5. 提升生活品質:提高弱勢族群的收入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進而提升整體社會的生活品質。
6. 鼓勵社會責任:透過回饋機制,鼓勵受惠者支持其他弱勢群體,形成良性的社會支持系統,增強社會責任感。
7. 增強社會凝聚力:透過社區學習中心和社會支持系統,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8. 提升心理健康:提供技能培訓和社會支持,有助於減輕弱勢族群的心理壓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9. 促進終身學習文化:強調終身學習的理念,鼓勵所有年齡層的人持續提升技能,增強社會整體的學習氛圍。
這些利益不僅能改善弱勢族群的生活,也能促進整體社會的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