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mavis
已附議134 (時間已截止)
尚須4866個附議
台灣地理位置特殊,可遇各種氣候使得森林棲地環境豐富與生物、植物種類多元,且人們相較於國外更容易在短時間內到達在低海拔甚至高海拔3500公尺不同的森林植物林帶,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見珍貴的。
然而近年因山林開放政策入山風氣盛行,人們頻繁進出除了可能加速山林生態破壞,打擾生物活動作息,消耗自然資源與壓縮森林生態發展空間。此次因疫情關係,民眾大量減少外出與入山,使得森林生態能保有自然發展機會,許多動植物得以喘息,明顯有助於部分生態發展,也讓民眾有機會看到更多美麗的動、植物。
因此建議政府應規劃與實施部分山林定期靜山,使民眾與森林有更多永續發展共存機會,附件連結供參考與證實因減少人類活動對於生態運行之實例。
靜山準則應參考多方「測試並修正」,過往玉山曾靜山1個月,被批為無所成效並與山林開放政策衝突,然而山林開放政策初衷為「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優化入山手續的便民服務與修築步道…等已讓民眾更易接近山林。因此更應該維護山林生態以增進教育普及與更好的管理維護。
一、生態發展保護:目前已設有保護區減少對環境/土地的汙染,若加上定期的靜山活動可讓生物有自然發展的空間,並搭配不打擾的影像設備或定期入山學術觀察增進動、植物研究發展,尤其台灣山林資源豐富珍貴,更能讓研究上有新發現可能。
不同山林可依狀況有不同的休養頻率以減少入山者權益,以下僅作建議參考:
目前台灣自然生態主要分為「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
例:「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為中央山脈生態廊道之一,,有許多臺灣已瀕臨絕種及珍貴物種生長其間具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更評選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相關山脈可劃分區域其入山申請應於休護期間進行管制。
二、平衡入山者權益:靜山勢必影響部分入山者出入不便,不同山林可搭配不同頻率之休養機制,並有適當的平台工具傳達給入山者,讓入山者可彈性規劃與安排替代活動,也可視林務狀況改建立其它活動,讓人民與山有其它的互動(比如山林欲修築便道,可規劃招募志工整理材料與了解山林中修築的知識)。
目前已有「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更建議利用此平台可提升成為更好有關入山資訊的工具。
三、管理單位業務優化:山林管理人員處理事物眾多,若能優化入山相關業務更能減少人力負擔,並有靜山期間能整理庶務,將更多時間投入在民眾教育與協助生態研究。以下幾個方向建議:
例1:此次疫情已有一例嘗試新作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例用此期間規劃生態導覽與評估夜間導覽可能,值得鼓勵:https://pse.is/3lapjb
例2:研究了解當地更多生態習性,應依照生態習性而調整人類習性,不然就會發生過去差點讓山椒魚棲地險變山屋的狀況:
以上出發點皆是盡可能平衡人與自然界相處之中間點,提升對自然界動、植物應有的生存空間,尊重人民入山,增進民眾對山林的認識,維繫良好自然生態與資源保護讓彼此能有更多共存機會。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