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議者 大學生
已附議11 (尚餘51日)
尚須4989個附議
提案動機:
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設計初衷,是為了保障真正經濟困難的家庭,確保他們有基本生活保障。然而,現行的「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審核機制,過於僵化地依賴表面財產與所得數據,導致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因為形式上不符規範(如:名下擁有低價房產、長輩留名義遺產等)而無法申請補助;反之,一些經濟狀況並不困難者,卻透過資產隱匿、規避收入申報等手段,順利申請補助,造成資源錯置,社會公平正義受損。這不僅浪費政府資源,更讓弱勢家庭陷入「看得到、吃不到」的困境。
現行問題:
1.審核標準僵化,脫離實況
以資產、存款、所得等數據為主,忽略實際生活狀況。例如:有老舊房產卻無力變現,或有短期收入但實際生活拮据者,往往無法通過審核。
2.查核機制鬆散,資產隱匿難防
目前以家庭成員自行申報為主,政府部門對於不誠實申報的查核力道有限,容易讓「假貧戶」冒名申請,資源分配失準。
3.缺乏彈性與動態機制
補助資格多以年度核定,忽略家庭狀況可能在短期內發生劇變,導致補助無法即時反映現實需要。
家庭經濟狀況變動快速,但現行資格多以年度核定,缺少即時調整,導致補助無法反映實際生活變化。
建議改進方法:
1.學習德國、芬蘭等國做法,社福申請流程除了基本資料審核,除了透過社工訪視,評估家庭實際狀況,並運用AI比對稅務、金融、社保等跨部門數據,降低資料造假空間。
2.仿效加拿大福利審核制度,針對名下有不易變現的資產(例如:農地、老舊房屋)設置「扣除性評估」機制,讓真正生活困難者不因形式資產被拒絕。
3.效法日本生活保護制度,根據實際生活條件、地區消費指數等調整補助額度,避免一刀切式的資格門檻,讓資源更精準地流向真正需要的人。
4.可結合數位平台,讓申請人定期更新家庭經濟狀況,並配合社福機構隨機回訪,確保補助資格持續符合,提升資源使用的公平性與透明度。
社會福利制度的核心價值,在於保障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民,維護社會基本的公平與正義。然而,當制度設計過於僵化、審查過於表面,真正困苦的家庭被排除在外,反而讓會操作制度的人獲利,這不僅浪費國家資源,也讓社會信任逐漸流失。
台灣正處於高齡化與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轉型階段,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更靈活、真實、透明的審查制度。從社工訪查、數據科技運用,到補助制度的彈性調整與持續追蹤,我們應以實際生活需求為核心,打造一套能夠真正「看見貧窮、扶助弱勢」的制度。
我們期待,透過這項提案,台灣的社會福利資源能夠真正流向最需要的家庭,讓社會安全網不只是存在於文件中,更成為民眾生命中的依靠與溫暖。